“回來再找啊!”她似乎一點也不擔心,前年,她也曾經辭職到德國和奧地利自助旅行,對她而言,這回隻是故技重演。
很多老一輩的人會感歎,這一代的年輕人對工作沒有什麼常性,動不動就辭職,對工作不夠投入。但是,這位女士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對於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
美國自然生態作家理查德·波德曾說過一句話:“隨性工作,快樂地死,我把它視為一種必要的道德。”波德在年過五十後,從紐約曼哈頓的辦公大樓“出走”,到西海岸的海邊獨居,進行一趟追尋真我之旅,他的著作之一
《海濱浪行》被人視為現代版的《瓦爾登湖》。
他還曾說:“我們日日夜夜地渴求這種輕鬆與自由,但卻因他人一點一滴灌輸給我們的懼怕而鮮少獲得。我們害怕唱走音,害怕拍子打得錯誤,也害怕唱漏了音符。於是,心底的歌聲被壓住了,沒有高聲唱出,這樣的壓抑帶來的後果使我們的心靈麻痹、血肉枯萎,讓我們未老先衰。”
這段話不禁讓人思考:人要安閑地活著,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什麼會這麼困難?這是誰都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有一點可確定,生命本身就是無常的,隻要今天還活著,至少可以設法爭取“做自己”。
精神健康之道
我們並不主張人人都“辭職去旅行”,但是,在不妨礙別人,不影響對社會的貢獻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盡可能地釋放自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感到輕鬆愉快。
上帝能賜予的財富
上帝天天都要接待許多來訪者。這一天,來了3個人,他們和多數來訪者一樣,希望上帝能賜給他們財富。
“你想要什麼?”上帝問第一個人。
“土地,我想要一大片土地,生生世世、永永遠遠都用不完。”他回答道。來的路上,他就想好了,黃金和鑽石價值連城,但碰到災荒就一文不值,貨幣也會由於通貨膨脹而貶值,但土地不會,它是最安全、最永恒的財富。
“好吧,我答應你。但你不能不勞而獲。我給你一天的時間,你的腳步所到達的地麵範圍圈起來,都屬於你。”
上帝話音剛落,他便興奮地跳起來,衝向一望無際的土地,像閃電一樣奔跑起來。不一會兒就累得氣喘籲籲,汗流浹背。口渴難忍,顧不上喝水,
饑腸轆轆,也舍不得吃飯。他就這樣一直奔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倒在他腳步剛剛抵達的地方。
“可憐的人,現在這片土地都屬於他了,可他已經不需要了。他需要的是一塊墓地。去,把他埋了吧。”上帝對仆人說。
仆人撿起一把鐵鍬,走到那人身邊,挖了個坑,坑長正好是他的身高,把他放進去埋了。
上帝又問第二個人,想要什麼。他說:“我本來也想要一片上地,但現在不要了。我隻要一塊能容納我身體的地方。”上帝說:“這很簡單,不需要求我,你隨便到哪兒都能找到這樣的地方。”
於是,他走了。他一整天什麼也不做,悠閑地躺在草地或河邊,曬太陽。
現在,隻剩下第三個人了,他走到上帝麵前,虔誠地彎下身子:“尊敬的上帝,我既不想像第一個人那樣,累死在自己的成就裏;也不想像第二個人那樣,整天無所事事,他雖然活著,其實已經死了。我想要一片能讓我幸福的土地。”
上帝微笑著說:“其實,幸福就在他們二者之間—用最慢的速度,爭得最多的土地。”
精神健康之道
人生不能沒有進取心,沒有進取心就會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但是也不能沒有知足心,不知足的人會為了追求沒有止境的財富而忽略了體味生活,享受幸福。最明智的做法是把握住適度的分寸,平衡好事業和生活的關係。
麥當娜的幾個幸福瞬間
美國西森娛樂有限公司總裁阿羅本,在瀏覽一個名為“麥當娜”的網站
時,偶然看到麥當娜的幾個幸福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