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百年長夢今宵圓!火樹銀花廣場夜(23)(2 / 3)

透過飛濺的浪花,在遊艇右前方已看見葵湧碼頭邊停泊的一艘艘巨輪和碼頭上一個個巨大龍門吊的身影。遠遠望去,龍門吊的巨手揮來掠去,把五顏六色的集裝箱像搭積木一樣碼放得整整齊齊,成了一座座小山。來自世界各地的集裝箱彙集在這裏,又從這裏輸送到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

葵湧集裝箱碼頭如今是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去年的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342萬標準箱,已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有人做過計算,如果把每年從香港進出的集裝箱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起來,可繞地球5圈。

繁忙的維多利亞港灣展現著香港經濟的巨大活力。據統計,目前香港與港口有關的工商企業的產值占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二成,而香港港口業創造的直接就業機會達60萬個。

遊艇在海上飛馳著,猛然間,正前方出現了青馬大橋的雄偉身影。離世界上少有的這座鋼索吊橋越來越近,已清楚地看見它銀灰色的橋身和橋上行駛的車輛。這座主跨長1377米、橋塔高206米的鋼索吊橋,像一個巨人伸開兩臂,把青衣島和馬灣島與大嶼山島挽在一起。它一建成便投入使用,成為香港又一處新標誌。

遊艇在青馬大橋下繞了一個大圈後掉頭南駛,不一會兒,來到香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淺水灣。這裏和附近半山上的海洋公園都是眾多遊客的必訪之地。從遊艇甲板向淺水灣望去,隻見沙灘上嬉戲、留影的遊客三五成群;靠近沙灘邊的大海中,遊泳者的身姿在浪裏閃現;遠處海麵上,飛駛的快艇正拖著滑水愛好者乘風破浪。

從1985年到1996年,訪港遊客人數每年遞增11.6%。今天,旅遊業在香港經濟中已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去年,訪港遊客達1170萬人次,居亞洲第二位。日前,香港旅遊協會宣布,旅遊業成為香港第一大創彙產業,旅遊外彙收入108.4億美元,為亞洲之冠。

離開淺水灣泊錨地,遊艇沿著港島繞行,穿過鯉魚門孔道,便看見一架塗有鳳凰標誌的中國民航大型客機正騰空而起,穿雲破霧飛向南天。遊艇前方便是著名的啟德機場。這大約是國際大都市中惟一設在市區的機場了,無怪乎起落這裏的飛行員都要經過特殊的訓練。機場麵積並不大,占地總共2.1平方公裏,一條3390米長的跑道沿著東南方向伸進維多利亞灣中。如今,啟德機場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這裏,平均不到二分鍾就起降一架飛機,去年客貨運量居世界前三位之列,其中,貨運量達156萬噸,為世界第一。

遊艇放慢了行駛速度,維多利亞港灣兩側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又撲入眼簾。前方海麵上,作為維港渡輪的“天星”小輪正忙著運送往來港島和九龍的乘客。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它曾是往來港島和九龍間的惟一交通工具。如今,港灣下的海底雖已開掘了三條隧道,但並沒有影響有100多年曆史的“天星”小輪的業務發展。除了票價便宜外,許多遊客還想借此具體感受維多利亞港迷人的魅力。

港島東區高架橋上的“車河”進入了我們的視線。然而,就在我們遊艇的海下,還有一條繁忙的交通要道,那就是連接港島東區和九龍觀塘、全長2.3公裏的公路地鐵兩用隧道。此外,維多利亞灣海底還有與這條“東隧”並行的“中隧”和“西隧”兩條隧道。這三條海底隧道日通車量39萬輛,通過海底的地鐵也運送大量乘客。香港地鐵長43公裏,每天運客200萬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鐵。

維多利亞港灣不僅外達世界,而且內連祖國。內地每年對外貿易進出口貨物的45%經香港中轉。進出維多利亞港的73.6%貨運班輪,是往來於香港與內地港口間的。每天還有200個班次的客輪往來於香港與廣州、上海、海口及珠江三角洲。它把內地的黃埔、廣州、蛇口、赤灣等港口及其他數十個內河港口聯成一片,促進了香港與華南地區日益活躍的經濟聯係。

香港的一位朋友在遊艇上給我們指點說,北岸的不遠處是九龍火車站,客運、貨運列車通過九(龍)廣(州)鐵路與香港經濟腹地華南地區連結。特別是京九鐵路的貫通,使港九與首都北京緊密相連,香港與華東、華北甚至整個內地經濟連成一體,內地與香港的大量貨物和旅客通過這條大動脈雙向流動,為香港和內地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維多利亞灣記錄了香港崛起與繁榮的曆程。正是依托於這個港灣,香港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日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旅遊中心、信息中心聲名遠揚。1996年,香港轉口貿易額達1500多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轉口貿易商埠。

我們在銅鑼灣避風塘登岸,回望維多利亞海灣,一幅壯麗的圖景呈現在眼前:海底走車,水麵行船,兩岸車水馬龍,空中飛機穿梭;公路、鐵路、水路、空路、地下隧道彙集在它的上下左右,形成了層次分明的立體交通網絡。

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立體化”海灣,是一個巨大的、活動的、永不閉幕的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博覽會。

維多利亞海灣是香港生機和活力的一個縮影,也是香港經濟繁榮的一個窗口。在這裏,人們看到了香港繁榮的今天,也展現著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

真誠維護港人的利益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上,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將總資產淨值超過1700億港元的土地基金移交給香港特區政府。1700億,這令人矚目的業績,是中央人民政府堅決貫徹“一國兩製”方針,保護特區利益的體現,也是香港同胞完全有能力成功地實踐“港人治港”的有力說明,是香港持續繁榮穩定的強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