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就金融、外貿、外經、工業、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麵,向香港工商界提出了擴大投資、拓展合作領域、加強雙方合作的具體構想:
――滬港兩地有著各具特色的經濟體係。香港是目前世界上的金融、貿易、航運、信息中心。而上海擁有完整的工業體係,並在科研、教育和人才方麵有一定優勢。通過滬港合作,將推進香港的資金、信息和市場推銷與上海的科技和市場潛力緊密結合。這種深層次合作趨勢已經初露端倪。擁有40多所高校的上海現已成為港人到內地求學的首選地之一。上海高校正在以函授、高等職業教育、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等形式,為香港培養人才。
――上海和香港在金融業發展中各有優勢,上海將首先立足於國內金融中心的建設,而香港有自由港的優勢,其主功能的定位比上海更注重國際性。香港要謀求金融地位繼續攀升,躋身於紐約、倫敦並列的頂極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可以成為香港資金的重要出口,為香港金融機構開拓國內金融市場提供人才、管理、法規等方麵的幫助,為香港投資內地提供人民幣配套資金。同時,上海已有幾家企業在香港發行了H股,雙方近期已在人員交往、信息資料的及時傳輸等方麵展開合作。
――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天然良港。1996年集裝箱運輸量達1330萬箱,上海集裝箱運轉量僅為香港的1/7,上海進出口商品大量由香港轉運的情況將會長期存在。現在滬港的交通銜接正在加強,將要進一步改善交通運輸條件。
――上海正在成為長江三角洲乃至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這為滬港在第三地開展合作拓展了新的領域。目前,這一經濟帶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0%。上海對長江流域經濟輻射,正由過去的以工業和口岸為主拓展到金融、貿易、對外經濟合作等諸多方麵。滬港聯手開發長江的前景極為廣闊。
人們將會看到,這兩個都有著“東方明珠”美譽的城市,攜手共進,將為中國乃至亞洲的經濟發展增添壯麗的前景。
粵港經貿發展前景廣闊
廣東與香港,自古以來就有著十分密切的地緣和親緣關係,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更促進了粵港兩地之間的合作。近些年來,粵港之間的經濟合作已進入全麵而廣泛的發展階段,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果。許多跡象表明,香港回歸後,這種合作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據廣東省經貿委、建委和香港貿易發展局最近提供的情況表明:廣東已成為香港商品的生產基地和第一貿易夥伴,而香港則是廣東引進外資的第一來源地。
60年代末,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到70年代後期,香港製造業麵臨勞動力短缺和土地不足的製約,而且要應付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時逢1978年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港商充分利用其地緣的優勢,將大批勞動密集型產業移至內地,經濟協作形式從早期的“一來一補”“前廠後店”模式,逐步提高到產業的升級與合作;從簡單勞動密集型為主,逐步發展到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的合作;從單一的商品貿易逐步向貿易投資並舉,從簡單的一般貿易向“三來一補”等多種貿易方式相結合轉變,粵港兩地經貿合作由此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加一大於二”的綜合效應,極大地促進了兩地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粵港兩地經濟合作的領域,已從“三來一補”為主的製造業擴展到基礎設施、百貨零售、交通通訊、科教文化、金融保險、社會服務等方麵,涉及到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
“八五”期間,廣東省外貿出口中的80%以上是對香港出口或由香港轉口;這期間,實際利用外資中有74%來自於港資。全省“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企業中,有80%是港商參與開辦。1996年,廣東省對外貿易中,有80%也是通過香港轉口的。這些數字足以顯示出粵港經濟已達到唇齒相依的程度。
“廣貨”與“港貨”的融合在粵港經貿合作中已成為一種趨勢。據統計,廣東省中外合資、合作的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商店、專賣店等各種零售企業有30多家,店鋪300多間,其中絕大多數是港資或粵港合資興辦的企業。全省21個市都同香港建立了合作關係。與此同時,廣東省在香港的投資活動也日漸活躍。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多年以來,廣東已在香港成立400多家公司,投資總額達80多億美元,業務涉及貿易、運輸、旅遊、酒店、飲食、金融、房地產等行業。
粵港經濟界有關人士指出,兩地經貿十多年的合作所形成的“粵廠港店”、優勢互補的格局,使產品既符合國際潮流,又能降低成本,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已成為兩地今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盡管粵港兩地經貿合作已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但目前這種合作也麵臨一些考驗。由於港商在廣東投資的產業結構與廣東原有的產業結構存在著嚴重趨同的現象,因此,如何把廣東現有的生產設備充分利用起來,提高應用水平,在產品設計、開發、質量管理和售後服務方麵加以改進,以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使企業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化,已成為當務之急。
香港貿易發展局首席經濟師梁海國認為,粵港兩地今後必須加強政府之間、半政府機構之間、行業之間、大企業集團之間的聯係與合作,增大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並逐漸擴大合作領域和規模,加快兩地物資、資本、技術、信息和人才的交流,以推進兩地產業的升級轉型。從而實現產業化和國際化,從戰略層麵上,根本推動粵港經貿的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