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製”百年關
曆史將記住這一天:位於深圳河畔有著110年曆史的九龍海關,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正式更名為深圳海關。
九龍海關設在深圳而稱九龍海關,關名與所處地名不一致,全國惟此一家,這是由於香港的曆史問題所造成的。關名從“九龍”到“深圳”兩個字的改變跨越百年曆史,從中可以看到祖國從衰落到振興的變化。
九龍海關前身稱九龍關,建立於1887年,係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後,清政府為稽征鴉片稅厘和查緝走私所設,因當時九龍半島新界地區尚屬清政府管轄而得名。1898年,英國強租香港“新界”後,九龍總關機構仍留在香港,關名也未改。
九龍關自建立之日起,其管理權就一直由外國人所控製。在九龍關建立至新中國成立前的62年間,共任命了66任稅務司和代理稅務司,全部為英國人,其管理製度亦反映了外國入侵者的意誌,是為殖民者利益服務的。
九龍關這個中國版圖上特殊的海關,是中華民族恥辱史的見證,是中國土地上一道慘痛的傷疤。
1949年10月深圳解放,在港的九龍關總部機關宣布起義,機構、關產撤回深圳。1950年1月,海關總署決定九龍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九龍海關”。保留“九龍”這個關名,意在顯示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
人民政權接管九龍海關後,對其機構和製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把60多年間一直由帝國主義者所把持的九龍關,迅速改造成為人民的海關。但由於當時深圳隻是一個僅有8000多人的邊陲小鎮,九龍海關的業務量很小。
改革開放使國門大開,特別是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使九龍海關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深圳經濟綜合實力的迅速提高及其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使九龍海關成為內地同香港地區及通過香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和交往的重要口岸,業務量突飛猛進。據統計,九龍海關1950年進出口貨物量僅為37萬噸,1980年則達160.2萬噸,1996年已增至4314萬噸。九龍海關已發展建設成為有23個分關和辦事處,囊括“海、陸、空”的大關,在深圳乃至全國的對外開放中擔當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每天近20萬名(次)旅客、2萬多輛汽車、10多萬噸貨物經九龍海關進出。以1996年為例,九龍海關監管進出境旅客6321.78萬人次,占全國進出境旅客的52%;監管進出境車輛853.45萬輛次,占全國總數的75%。
站在新更換的“深圳海關”牌匾下,趙玉存關長心潮難平。他說,隨著1997年7月1日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九龍海關”這個關名所賦有的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義已不複存在。更改關名的意義在於,一是表明了香港主權已回歸祖國,洗雪了百年國恥;二是顯示了我國堅持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一國兩製”的堅定立場;三是可以擴大深圳經濟特區的影響。
香港回歸祖國後,同內地的聯係更加密切。作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深圳,承擔著更加重要的特殊使命。對“深圳海關”來說,同樣任重而道遠。為此,深圳口岸體製改革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目前已推出了18項改革配套措施,使口岸查驗程序大為簡化,通關效率顯著提高。一個依法把關、監管有效、方便進出、服務優良、管理科學、收費合理、國際一流的口岸管理體製正逐步形成,為香港回歸祖國後,深港大通道的暢通無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從“九龍”到“深圳”,兩個字的改變飽含了幾多辛酸,幾多感慨。鄧小平“一國兩製”的偉大方針將指引“深圳海關”積極配合深圳市,在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和保持香港繁榮穩定方麵譜寫曆史新篇章。
攜手邁向新紀元
滬港經濟合作向縱深推進
在香港回歸之際,滬港經濟合作的美好前景,引起世人矚目。在新的曆史機遇麵前,滬港兩地經濟界正積極探討新的合作領域與合作方式,攜手聯動,共圖繁榮。
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加強滬港兩個經濟中心城市的合作,將對雙方及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市長徐匡迪認為,在未來中國經濟騰飛的過程中,上海和香港如同兩個發動機,它們將相互連動,共創繁榮。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出席“滬港攜手共創繁榮”的研究會上表示,他對上海和香港攜手合作充滿信心。香港回歸以後,滬港合作有更多新的機遇要把握,有更多新的合作領域有待去共同開拓。
上海是中國目前最具經濟實力的中心城市之一,香港則一直是上海最重要的經濟貿易合作夥伴。香港在上海投資,創造了上海對外開放的一係列“第一”“之最”。在上海吸收的境外投資中,香港的投資占第一位;滬港合資的聯誼大廈是上海第一個中外合資的房地產項目;滬港合作的東方商廈是上海試辦的第一個外商投資商業項目;香港彙豐銀行是第一批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之一;香港瑞安集團瑞輝有限公司投資5億美元與中方合作開發的虹橋鎮、新港老舊區,是上海目前最大的外資參與舊城改造、開發內銷房的項目。
在滬港經濟發展麵臨新機遇的今天,上海進一步明確了與香港合作的新思路。首先,作為服務功能齊全的國際大都市的香港,有許多值得上海學習借鑒的成功經驗,在這方麵上海將積極爭取香港的幫助和支持;其次,從雙方的需求出發,共同開辟合作的新領域;第三,香港回歸後與內地聯係將更加密切,雙方可在第三地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