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來的是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相瓜分。著名國際法專家、北京大學教授王鐵崖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從1689年到1949年,舊中國對外共簽訂約章1300多個,其中不平等的約章竟占了一半以上!張海鵬所長指出:這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上百萬平方公裏的大好河山慘遭淪喪,數十億兩白銀被強行掠走,中華民族蒙受了空前的劫難。
一個國家的領土可以被侵占,而一個民族的精神絕不可以被征服。與英國殖民者想用鴉片來麻醉中華民族的企圖相反,虎門炮台的吼聲喚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國人民,他們不畏強暴,奮起抵抗,救亡圖存的鬥爭前赴後繼,綿延不絕,其悲壯與慘烈驚天地,泣鬼神。懷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信念的林則徐,毅然銷鴉片,固海防,逐英寇;麵對侵略者的洋槍洋炮,關天培、陳化成、葛雲飛等愛國將領不畏強敵,血灑疆場;在三元裏,民眾們舉起了鋤和鐮同仇敵愾,奮起抵抗;在香港,“民情激憤,要求收複失地之聲不絕於耳”……
“國勢衰微而民氣風發,積辱深重而英雄輩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李文海說:“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曆史航船雖幾度瀕危,但卻曆經風雨而終未沉沒,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航船上始終飄揚著一麵任何敵人都無法摧毀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那曆久彌新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次次反抗、鬥爭,一次次捐軀、流血,為了祖國的統一與強盛,中華民族在黑暗中艱難地探索,無數愛國誌士為此前赴後繼,奔起呼號:“革新變法”“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但卻時常化作“有心報國,無力回天”的長歎……直到愛國主義的旗幟被一個先進的政黨高高舉起,救亡圖存的樸素情感同馬克思主義真理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中華民族才找到了一條國家統一與強盛的必由之路。
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億萬中國人民在長達百多年的探索中作出了選擇。新中國的誕生,使一個被人宰割、受人欺淩的民族站了起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大潮的洗禮,使古老的民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個迅速崛起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就在離當年清王朝所在地紫禁城不遠的人民大會堂,鄧小平對試圖堅持三個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
“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這是中華民族積鬱了一個半世紀的心聲!
鄧小平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回答向全世界宣告,對於一個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社會主義中國,迎接香港回歸的倒計時實際上已經開始。
7月1日――一個神聖而又耐人尋味的日子。一段慘痛曆史的終結與一個偉大政黨的誕生紀念日在同一天,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
100多年來的曆史向人們昭示: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經過反複探索和比較作出的必然選擇,是使中國走向統一和富強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人是最堅定、最徹底的愛國者,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一國兩製,前無古人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以她的無私與博大、堅定與靈活提出了一個偉大構想,破解了一道曆史難題。
戰爭與和平,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曆史舞台上由政治家們導演的、交替出現的一幕幕悲喜劇。
在解決國際爭端和領土糾紛問題上,能否用對話代替對抗,用談判代替武力,用理智代替流血,這是當代各國政治家們普遍關注的曆史性課題。
麵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步潮流,中國領導人決心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曆史遺留問題。這一方式就是“一國兩製”。
1982年的4月到6月間,英國為爭奪大西洋南部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同阿根廷發生了一場戰爭。如同古往今來的無數次大小戰爭一樣,盡管勝利者得到了它所要得到的東西,但雙方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三個月後,挾著勝利者的餘威,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來到中國。
9月24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撒切爾夫人。他在明確指出主權問題不容討論的同時,也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中國收回香港後,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製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
鄧小平講這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中國麵臨一個香港問題,一個台灣問題。解決問題隻有兩個方式:一個是談判方式,一個是武力方式。用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總要各方都能接受。鄧小平還指出:“世界上一係列爭端都麵臨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總得找出個辦法來,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香港問題的成功解決,這個事例可能為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線索。”
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傳大構想。從一開始就參加中英談判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說,“一國兩製”構想是鄧小平同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博大胸懷,依據世界的現實、曆史的狀況和中國的實際,提出的一個全新的富有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產物,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兩種不同的社會製度是可以求同存異的。求同,就是求一個國家之同;存異,就是存不同社會製度之異。而作出這樣的決策是需要勇氣的。勇氣來自哪裏?來自於中國共產黨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熱愛,來自於對統一大業的執著追求,來自於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無比自信。翻開古今中外的曆史,有哪一個政黨,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有這樣的氣度,這樣的膽略,這樣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