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回歸熱升溫
中央帶頭學習基本法
1997年5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辦《“一國兩製”與香港基本法》法製講座。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並作重要講話。江澤民強調,依法治港,是我們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香港基本法的權威,就是維護國家法製的權威。這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責任。
江澤民指出,要貫徹落實好香港基本法,首先要學習和了解香港基本法。全國人民都需要認真學習香港基本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朱?基、劉華清、胡錦濤聽取了法製講座。
這次講座是近年來中共中央舉辦的第五次法製講座。主講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建王番,他曾參與起草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吳建王番以《“一國兩製”與香港基本法》為題,重點講了四個方麵的問題:“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及其法律化;基本法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製”的法律基礎;實施香港基本法的若幹問題;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講座中,江澤民等中央領導同誌仔細聽,認真記,並就一些問題和吳建王番研究員進行了探討。
講座結束後,江澤民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我國政府就要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香港就要回到祖國懷抱。這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盛事,也是舉世矚目的一件大事。實現香港回歸祖國,將使中華民族徹底洗雪這段百年恥辱,使我們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邁出重要一步。這將極大地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鼓舞全國人民奮發圖強、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熱情。
江澤民說,保證香港的平穩過渡和香港回歸後的長期繁榮穩定,關係到香港同胞的切身利益,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關係到亞洲以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辦好。關鍵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鄧小平同誌提出的“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江澤民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一國兩製”方針和中央關於香港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化、法律化。鄧小平同誌曾高度評價這項法律,稱它是“具有曆史意義和國際意義的法律”,“具有創造性的傑作”。香港基本法頒布7年來的實踐證明,小平同誌的這一評價是完全正確的。香港基本法為保證香港的平穩過渡和長期繁榮穩定,維護香港同胞的利益和民主自由權利,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得到了包括600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擁護,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隻要堅持認真地貫徹香港基本法,就一定能夠創造香港的美好未來。
江澤民強調,香港基本法是一部全國性的法律,不僅香港要嚴格遵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嚴格遵守。他要求廣大幹部特別是中央各部門和各地的領導同誌,一定要認真學習鄧小平同誌關於香港問題的重要論述和中央的有關指示,充分認識貫徹執行香港基本法的重大意義,為確保香港的順利回歸和長期繁榮穩定而積極努力。
丁關根、吳邦國、溫家寶、遲浩田、李貴鮮、司馬義?艾買提、羅幹、王兆國及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聽取了這次法製講座。
“迎回歸,愛祖國”萬人歌詠大會
1997年5月24日晚,規模盛大的“迎回歸,愛祖國”萬人歌詠大會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隆重舉行。江澤民、李瑞環、劉華清、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首都各界群眾歡聚一堂。參加大會的萬名群眾和部隊戰士用一曲曲發自內心的歌,縱情歌唱偉大的祖國,表達各族人民迎接香港回歸的喜悅心情。
歌詠大會結束時,江澤民總書記對參加演出的人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熱烈祝賀歌詠大會演出成功。他說,你們的嘹亮歌聲,深情地表達了中國人民的誌氣和心意,衷心地感謝他們!
北京工人體育館,洋溢著一派喜慶氣氛。主席台正前方“迎回歸,愛祖國”和居中呈半圓形的“1997”幾個大字恰似一輪初升的太陽。會場兩側分別懸掛著“‘一國兩製’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創舉”;“把握大局,同心同德,再接再厲,開拓前進”的橫幅,格外醒目。電子顯示屏上顯示出“雪洗百年國恥,喜迎香港回歸”;“香港明天會更好”等一幅幅標語,激動人心。參加演出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機關幹部、知識界、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少年兒童的代表和部分藝術工作者,身著盛裝,神采飛揚。
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萬人齊唱,萬眾一心,表達了億萬人民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團結奮鬥,開拓進取,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
《歌唱祖國》的激越旋律動人心弦。“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這鏗鏘有力的歌聲,唱出了民族尊嚴,唱出了萬丈豪情,唱出了堅定信心,唱出了對偉大祖國強烈的愛。
《我們終於盼來了這一天》《祝福你,香港》等一支支迎接香港回歸的歌,引出了人們無限的情思。百多年前,中華民族淪入苦難深淵,無數誌士仁人,前赴後繼,奮鬥不息,是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製度,是改革開放,使我們的祖國發展了,繁榮了,強大了,使香港得以回歸祖國的懷抱。當上千名小朋友用他們純真的童心和稚嫩的嗓音高唱《我們共有一個家》時,許多人都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