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百年長夢今宵圓!火樹銀花廣場夜(5)(2 / 3)

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獲得中央政府任命後,著手進行的工作之一就是籌組特區終審法院。1997年4月11日,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公布了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成員名單,並明確指出,該委員會當前的首要工作是推薦香港特區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人選。現在,香港特區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人選已經推出。

根據基本法的規定,香港特區終審法院的首席法官應由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職,須由行政長官征得立法會同意,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香港過渡期經濟充滿活力

港府最新統計表明,1996年香港新注冊的公司達49734家,外國公司達4604家,與過去曆年相比,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反映了投資者對香港回歸祖國後的經濟前景深具信心。亞洲開發銀行不久前公布世界上最有經濟活力的11個國家和地區名單,香港名列其中。這說明海內外對香港過渡期的經濟給予好評並看好香港經濟前景。

香港過渡期的繁榮穩定,與中方堅持團結、依靠港人,堅決貫徹中英聯合聲明和“一國兩製”方針,全力維護港人利益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與中國政治穩定、擴大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也是分不開的。

在中英談判期間,由於英方玩弄“經濟牌”“信心牌”向中方施加壓力,一度造成香港人心浮動,樓市和股市大幅下滑。在中方和廣大港人的強烈反對下,英方才不得不采取措施穩定香港經濟。當體現中國政府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和“一國兩製”方針的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時,香港經濟迅速回升,樓市複蘇,市場穩定,充分反映了廣大港人和國際投資者對“一國兩製”保持香港穩定繁榮的信心。

香港進入過渡期後,祖國內地的改革開放為香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促進了香港經濟的轉型。內地與香港形成了互惠互利、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經濟關係,兩地經貿往來成為香港經濟持續繁榮的主要因素之一。香港作為自由港,依托資本、管理和市場等方麵的優勢,成為祖國內地改革開放的雙向窗口,不僅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是內地通向國際市場的主要橋梁,也是國際資本進入中國最重要的渠道。近十年來,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最活躍的投資來源地,到1996年底,累計投資已達993億美元,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近60%;同時,海外對中國投資的融資70%都是在香港完成的。另一方麵,內地在港投資超過了400億美元,為香港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對維護香港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內地經濟的迅速發展使香港經濟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信息中心地位更加穩固。“中國因素”增強了香港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也使香港得以在短時間內進入世界發達地區的行列。

仍然處於轉型期的香港經濟,近些年來也出現通脹較高、失業率上升等壓力,但這並沒有影響人們對未來的信心。展望未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香港經濟將得益於三個方麵的有利因素而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首先,作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依托,中國經濟已實現了“軟著陸”,“九五”計劃開局良好,經濟穩定發展,隨著“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實施,香港必將進一步發揮其作為內地雙向窗口的優勢,從內地經濟發展中得益;其次,香港經濟內部因素活躍,金融和建築兩個龍頭產業繁榮興旺,房地產市場、股市交易和個人消費都再度蓬勃,新機場、9號碼頭等大型工程進入設備安裝高峰期,都將有力地促進香港經濟的發展;再次,世界經濟正處在1988年以來最景氣的時期,東亞地區在今後10年內的增長速度預計將處於領行地位,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必然可以從世界經濟發展中受益。

香港平穩過渡已成定局,人們普遍預期,“回歸”這一曆史性機遇必將進一步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並成為日後香港經濟更加繁榮的主要因素。香港的明天會更好。

平穩過渡增信心,信心百倍迎回歸

香港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表明,1997年以來香港市民的政治和經濟信心指標承接1996年底的上升勢頭繼續大幅上升,政治信心指標高達95%,達到近3年來的最高點;經濟信心指標高達93%,達到近3年來的最高點。如今的港九街頭巷尾,處處可以感受到香港人熱盼回歸、慶祝回歸的熱烈氣氛。

十多年前,在中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中英兩國開始就解決香港問題進行談判時,英國和一些西方國家誇張渲染所謂“九七大限”,斷言香港回歸祖國將出現信心喪失、資金外流、社會動亂,“東方之珠”將黯然失色。他們以這樣的論調企圖影響港人對香港回歸祖國的信心。

由於曆史的原因、社會製度的不同,更由於長期處於西方意識形態的主導和影響下,當年確有一些港人對“九七”前後香港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前景有所擔心。然而,廣大香港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在曆史上曾一再舉行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不屈鬥爭。他們熱愛香港,也熱愛祖國,對祖國的感情是深厚的,對回歸的渴望是真誠的。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大是大非麵前,廣大香港同胞毫不遲疑地站在祖國的一邊。1982年9月,英方為保持在港殖民統治而拋出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論,首先遭到香港愛國同胞的抗議和反對,香港大學生們曾發表聲明說,“香港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收回香港主權是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堅持條約“有效”論充分反映了殖民主義者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