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平息暴亂定大局!“南巡”談話滿眼春(18)(3 / 3)

小平關懷的又豈止一個陳景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小平同誌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讓多少科技、教育工作者歡欣鼓舞。

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研究員馬基茂和他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200多位研究人員,一早就來到玉泉路口。小平同誌曾經在1984年和1988年兩次親自視察這項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科技項目。親眼目睹、親身體會到小平同誌一片苦心的馬基茂說,我們沒有辜負小平同誌的期望,現在我們已在國際高能物理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今後還要更加努力,作出成果,以告慰小平同誌的在天之靈。

國防大學教授張南征的眼睛已經哭紅了,他哽咽著對記者說,小平同誌是我們廣大知識分子的知心人和良師益友,他最理解、信任、關心知識分子。今天他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的思想卻時刻激勵我們,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上海新民晚報編輯張攻非專程從上海趕到北京為小平送行。他噙著淚水說:“小平同誌倡導的改革開放,使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連我們上海人都感到吃驚。沒有小平同誌就沒有今天的上海,就沒有上海人的今天。”

70多年革命生涯波瀾壯闊,改革開放路線造福大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光照千秋……小平同誌的功績像一座豐碑矗立在億萬人民心中。9點40分,靈車緩緩駛近永定路口,隻見人群中一位中年男子雙手捧著小平同誌遺像,不由自主地雙膝下跪,旁邊還有他4歲的女兒。小女孩雙手抱著一個精製的小花圈,上麵披著“鄧爺爺我想您,孫女思思鞠躬”的挽聯。

一位從湖北廣水來京做生意的青年說,“沒有小平同誌的改革開放政策,家鄉不可能富起來,我也不可能來京做生意致富。”當小平同誌靈車經過,後麵的人因看不清而擁擠時,這位個體戶把拎著的行李一放,說:“站在我的行李上吧,大夥好好看看。”

永定路口,70歲的國防大學教授胡慶雲站在自己的三輪車上,端著相機顫巍巍地拍攝眼前悲壯的情景。“拍些照片,掛在家裏,天天看著,也算是我這個老軍人、老共產黨員的一份紀念。”老人說著,眼裏噙著淚花。

戎馬一生的小平同誌,全心全意為國為民,16歲他離家至今,再沒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家鄉的父老鄉親,總在惦念著他們引以為榮的兒子。來自小平家鄉的謝明孝、任慶英夫婦,抱著兩歲的孫女久久站立街頭,“讓我們替家鄉人民送他一程吧!”

八寶山革命公墓門口南側。天津武清縣農民方子青哽咽著說,他昨天和妻子乘汽車轉火車,趕了120多公裏路到北京,專程來給小平同誌送行。“是他讓我們吃飽了穿暖了。”“我們鄉下農民衷心擁護小平同誌製定的政策,沒有他我們過不上富裕的日子。”

靈車於9點47分抵達八寶山革命公墓南門。悲痛的人群不斷向前湧動。兩位70多歲的老太太互相攙扶,含淚低喚:“車怎麼開得這麼快,慢點,慢點啊……”

送走親人,別情依依。靈車隊伍駛過,路邊的人流卻久久不肯散去。不少人把戴在胸前的白花輕輕摘下,係在路旁的鬆柏樹上,一叢叢常青樹,成了一個個巨大的花圈。

天若有情,大地當哭。再次負載一位偉人最後的行程和萬眾無盡的哀思,十裏長街永遠記下了這一幕,記下了億萬人民對小平同誌的無限深情。

都市的哀思

1997年2月25日,寬闊的人民大會堂大禮堂被裝飾得格外莊嚴肅穆。

主席台以銀灰色為底色,台口上方懸掛黑底白字橫幅:“鄧小平同誌追悼大會”。主席台正中矗立著5米多高、黑色鑲框的鄧小平同誌彩色巨幅遺像,兩旁是大型花環和16棵常青樹和冬青。鄧小平同誌的骨灰盒安放在遺像前的白蘭花和常青鬆柏中,骨灰盒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鄧小平同誌的夫人卓琳率子女敬獻的花圈擺放在鄧小平同誌的骨灰盒前。6名人民解放軍禮兵持槍肅立,守護在兩旁。

主席台兩側擺放著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基、劉華清、胡錦濤、榮毅仁同誌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中央紀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敬獻的花圈。

大禮堂二樓眺台懸掛的黑底黃邊白字橫幅上寫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同誌永垂不朽!”三樓眺台懸掛的黑底黃邊白字橫幅上寫著:“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繼承鄧小平同誌的遺誌,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