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誌是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
……
鄧小平同誌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錘煉出鮮明的革命風格。他尊重實踐,敏銳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契機,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既借鑒世界經驗又不照搬別國模式,總是從中國的現實和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出發去總結新經驗,創造新辦法,尋找新路子。他尊重群眾,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總是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製訂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他目光遠大,胸襟開闊,總是從大局著眼來觀察和處理各種重大問題。他崇尚實幹,行動果斷,在關鍵時刻作出重大決策更是表現出非凡的膽略和勇氣。他無私無畏,不屈不撓,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獻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他的光輝一生充分表明,他不愧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他深情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祖國人民也深情地愛戴他。
鄧小平同誌的逝世,對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定將在我國人民心中引起極大的悲痛。中央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化悲痛為力量,繼承鄧小平同誌的遺誌,以更加努力地做好各方麵工作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的悼念。
……
像晴天霹靂,中華大地為之震驚。人們不敢相信這一噩耗,盡管它來自正規渠道。
灑淚長街
1997年2月24日。北京西郊。
鬆柏簇擁的八寶山革命公墓,今天格外肅穆,凝重。它在全神貫注地迎候著一位偉人。從五棵鬆到八寶山2500米的路程,灑滿動天撼地的悲痛之情。
大路兩旁,站滿了哭泣的人群。從白發老人,到稚氣兒童,10萬多各族群眾在淒冷的寒風中佇立,深情送別親人鄧小平。
一直晴朗的天空,忽然變得陰沉。向來喧鬧的長街,寂靜得仿佛能聽到人們心中湧動的悲傷。
淩晨4點,環衛女工張彥芳和她的小組開始一遍遍地清掃這段馬路。她們邊哭邊掃,邊掃邊哭,仔細得如同擦拭玻璃,生怕遺落一點塵埃。
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知識分子……人們從北京的四麵八方,從祖國的天南海北,默默彙集到這裏。胸前的一朵朵白花,在料峭的晨風中不停地顫動。心中的一縷縷哀思,在天地間綿綿不絕。許多人不知道小平同誌起靈的日子,怕趕不上送行,幾天來多次到這裏等候。一位82歲的老八路,23日已在這裏守候過半天,24日7點他又站在了五棵鬆路口。“我今天一定要送送小平同誌。”
他一邊抹淚一邊說:“毛主席讓我們站起來,鄧小平使我們富起來,都功比天高。”9點34分,披著黑紗的靈車,在警車護衛下緩緩駛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西門,等候多時的送行人群中,響起一陣陣悲泣之聲……
身穿白衣的醫護人員,淚流滿麵;戎裝整齊的戰士,致以莊嚴的軍禮;帶領全家8口人早早等在醫院門口的葛老人,懷抱幾個月的孫子追著靈車跑出好遠。他說:“要讓孩子們送送鄧爺爺,讓他們永遠記住這一天。”
孩子騎上大人肩頭,大人登上就近高處,有的人搬出板凳,有的人站到三輪車上,為的是看看靈車,最後再看看敬愛的小平同誌。
“我知道,在今日中國,這三個字所包含的意蘊,我知道,在人民心中,這三個字所顯示的內容……”長詩《鄧小平》的詩句,在此時此刻得到最好的印證。
兩分鍾後,靈車到達五棵鬆路口。“再道一聲:小平您好”,八個大字迎著靈車飄拂而來。來自北大、北工大、民族大學的師生,手捧小平遺像,站在橫幅下敬送他們日夜想念的偉人。1984年,北大生物係師生在國慶遊行隊伍裏,打出了他們自製的橫幅“小平您好”,親切的問候表達了各族人民樸素的感情。今天,他們再向小平同誌道一聲您好,更多了崇敬和凝重。
靈車行至玉泉路,人群中一位中年婦女追隨著漸漸離去的靈車一路小跑,她使勁地擦著眼淚,卻仍然淚眼模糊,已故數學家陳景潤的妻子由昆此時泣不成聲。早在70年代,小平就親自過問陳景潤的生活,小平對陳景潤和家人的愛護和關懷,在由昆心裏留下了太多的感激:“他是我們全家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