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平息暴亂定大局!“南巡”談話滿眼春(16)(3 / 3)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格外關注人民生活問題。1982年他就尖銳地批評過去多年以來的毛病:“我們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30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隻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這叫什麼社會主義優越性?”到改革開放實行了10年、成效大顯之時,他明確提出:“人民生活要在生產發展基礎上一步步改善。”鄧小平確定的這個政策,為我國把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確定了具體的目標,給人民群眾帶來巨大的實惠。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鄧小平關於判斷各方麵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於”的標準,指出“在我們這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裏,人民過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五年來,隨著中國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衣食住行尤其是居住條件有了較多改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體育、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人民健康水平繼續提高。人們最具體的感受是,多年來我國的短缺經濟、賣方市場正轉向供需平衡。從1994年、1995年到現在,從絕大多數從事消費品生產的行業、企業來看,賣方市場逐漸轉向買方市場,多種產品生產能力出現供過於求的跡象,再加上規模經濟的發展,商品生產的成本逐漸降低,日益激烈的競爭使市場越來越活躍,商場貨架上真正做到了琳琅滿目。人們由此享受到的實惠就是,工業品在十四大以來的五年裏徹底取消了憑票限量供應,市場上可謂應有盡有。十四大召開的時候,代表們還需要向大會交糧票;而在近幾年裏,中國所有的地區都繼取消布票之後取消了糧票。這兩項對人民生活影響十分廣泛的票證的取消,實實在在地顯示了十四大以來我國市場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

居民實際收入的提高,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礎。

反映食品消費比重的“恩格爾係數”不斷降低,使人們用於食品等基本生活費用的比例日漸降低,有了更多的餘錢用於添置耐用消費品和改善文化生活。正是在十四大以後,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從50%以上降低到50%以內。這意味著人們終於有一半以上的錢可用於食品以外的消費。這是在中國人的消費史上特別具有意義的大事情。1996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降低到48.6%,比上一年又降低1.3個百分點,向國家確定的到2000年降低到45%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1996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達到4300多元,實際增長3.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00多元,實際增長9%,是近年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從人們銀行存款的情況看,到1996年末年城鄉儲蓄存款達38520.8億元。

從近幾年看,居民存款年增加額呈現出加速度的特征,1993年底比1992年底增加了3218.4億元,1994年底又比1993年底增加6315.3億元,1995年底比1994年底又增加8126.1億元,1996年底比1995年底增加8858.5億元。

這些財富的積累,使人們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基礎。十幾年前,許多中國人是通過美國人用一個月工資買一件家用電器的事情感受美國的富裕程度的。到如今,中國市場上許多家用電器的單台售價基本上相當於中國幹部、工人一兩個月的工資水平。這眼前的進步,是讓老百姓奮發拚搏、努力創造新財富的最好動力:看見有人靠一月工資能買得起彩電,就會相信自己總有一會也有這個福分;看見今天能用一月薪水買上彩電,就會相信今後能用月薪買上電腦、用年薪買上汽車……實際上,中國人的家產也正是在最近五年進入了積累最快的時期。人們有更多的餘錢用於建造和購買住房,1996年全國城鄉共新建住房11億平方米,農村平均每人住房麵積1995年提高到21.7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3.9平方米;城市平均每人住房麵積提高到8.4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1.7平方米。城鎮居民家庭擁有的耐用消費品也年年有增加。

拿1996年與1992年的每百戶平均擁有量來對比,組合家具由1992年時的30.92套增加到49.51套,沙發床由24.62個增加到39.49個,彩電由74.87台增加到93.5台,空調器由1.19台增加到11.61台,淋浴熱水器由13台增加到34.16台。正是這日新月異的現代化消費品,從各方麵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質量,使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黨的十四大以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