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最令世界矚目的是我國這5年來加快了以解決溫飽問題為目標的扶貧步伐,僅1996年一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就減少700萬,使中國的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到5800萬。到黨的十五大召開前夕,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占世界貧困人口的比例已下降到不足1/20.
正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使人們真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感受到“三個有利於”標準對全黨全國工作的指導作用。
黨的十四大以來,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人民的文化生活活躍,城市居民社區服務和醫療保健進一步發展,衛生防疫工作取得了新成績,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也有所改善。據統計,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的鋼琴由1992年的0.5架增加到1996年的0.85架,照相機由1992年的24.32台增加到32.13台,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的電視機由1992年的11.74台增加到87.97台。1992年全國出版圖書92148種、63.4億冊(張),到1996年增加到113482種、70.8億冊(張)。一些說明我國社會人口素質提高的指標,也在十四大以來有了明顯的變化。平均每1萬人口中,1992年的大學生數量為18.6人,1996年增加到24.7人。
中華大地遍吹文明風
兩手都要硬
在本世紀末葉的中國人詞彙中,“精神文明”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之一。
從當初的“五講四美”到今天蔚然成風的“講文明,樹新風”;從最早的嚴禁隨地吐痰,到如今一個個爭奇鬥妍的文明城市、模範村鎮,中國人經曆了一場心靈的革命和文明的洗禮。
當中國經濟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引起世人驚歎時,中國共產黨人已經開始清醒而務實地實施一係列重大戰略決策,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中國人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在內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曆史是最好的證人。在黨的十四大上,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幹部和人民,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1994年,黨中央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根本指針,落實“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項基本任務。
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規劃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跨世紀宏偉藍圖時,強調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明確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方針和重要措施。
這一係列重大決策和精心部署,一次次撞擊著中國人的心靈,使中國城鄉在短短的五年中發生了極為明顯的變化,精神文明建設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互相促進,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欣欣向榮、決心走向世界前列的中國。
愛國主義作為一麵旗幟
這是一個感人的場麵。在凜冽的寒風中,幾萬男女老少靜候在天安門廣場上,等待旭日東升,等待五星紅旗迎著曙光升起。
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如今已成為北京乃至全國各地來京人員自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愛國主義”像波濤一樣撞擊著人們的心房,引起所有中華兒女的巨大共鳴。
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意識到,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傳統的偉大民族。千百年來,愛國主義一直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曆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基於這種認識,黨中央決定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作為一項基礎工程來抓。1994年8月,中央印發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工作重點和教育方法作了基本規定,從而實現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規範化和製度化。
如今,你隻要走進中國縣以上機關的重要會議室和會場,都能看見規範插掛的國旗。為了給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固定場所,各地普遍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曆史遺跡、風景勝地和展示我國兩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大建築工程等,都為群眾參觀瞻仰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中宣部公布的第一批100個全國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力地促進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