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把西安交大看作是他的第二母校,他的第一母校是上海交通大學。
3月的上海春意盎然。江澤民此時來到了上海交大。他這次來不是來看望誰,而是因為這位從上海交大畢業的優秀學士今天要被母校聘為教授之銜了。
這是母校給予他的最高榮譽,江澤民既激動又有些緊張。
在受聘大會上,江澤民作了一篇題為《能源發展趨勢與主要的節能措施》的學術報告。為這篇報告,他在來上海之前作了充分的準備。發言時,不論從態度還是報告的內容,江澤民儼然是個真正的學者。
報告長達兩個多小時,對全球普遍關注的能源問題作了詳細闡述。在分析了我國能源狀況及能源消耗的特點後,他又提出節能三大措施。
報告之後,會場爆發出長久的掌聲。
不論什麼時候,江澤民從不忘記自己是個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人。
1992年3月,人民大會堂上海廳,七屆五次人代會分組討論會正要進行。江澤民以上海代表的身份準時參加會議。
走進大廳,熟悉他的人都站起來向他問好,江澤民與老朋友握手後坐下。突然,他又站起來走到一個人麵前,握著他的手說:“海嬰,好久不見了,你好!”被稱做“海嬰”的人十分激動地說:“總書記好。”周海嬰是已故文豪魯迅之子。
江澤民說,他現在與上海代表們見麵機會不如以前,他很想聽聽上海代表們說說心裏話。
代表們不把江澤民當外人,他們搶著發言,談搞好大中型企業,談加強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談進一步落實留學回國人員政策,談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等。有提建議的,也有提批評意見的。
大家請江澤民談談,江澤民搖頭說:“請大家多談談。”
代表們熟悉江澤民的脾氣,知道他喜歡聽取意見,大家也就不客氣,各自談了起來。江澤民時時插話加入討論。會場氣氛熱烈、隨和。
當人們最後再次請江澤民發言時,江澤民說:“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談談心裏話。”
江澤民要代表們一定要懂得抓時機,他說道:“經濟建設上去了,綜合國力增強了,許多事情就好辦了。”
談到發展經濟與社會製度的關係這一敏感問題時,江澤民重申: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並不是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誌。當前從思想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大家在改革中膽子再放大些,勇於創新,敢於實驗。
江澤民說話每到興頭上時,總喜歡用手勢來強調他的講話。還不時插入一個英語詞彙加入解說,偶爾也用上海方言來調節一下氣氛。一些記者聽不懂上海話,急得直撓後腦勺。
聽過江澤民講話的人往往有個感覺,他知識麵很寬,見解精辟。江澤民說過,對工作,他始終抱著幹什麼、愛什麼、學什麼的態度,這是自己從一個學電機的當上了總書記的根本原因。
1993年11月19日下午1時,江澤民與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美國西雅圖舉行了會晤,這是一次舉世矚目的中美首腦會晤,對改善中美關係意義極為重大。
克林頓總統對江澤民主席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說,中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國家,他對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感到十分敬佩。江澤民態度不卑不亢。
對克林頓承諾要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恪守三個中美聯合公報中體現的各項原則,江澤民對此表示讚賞。
當克林頓提出人權、武器擴散和貿易糾紛等問題時,江澤民毫不相讓地說,地球上有無數個民族,共約200多個國家,各個民族有多種多樣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世界的豐富多彩是一件好事,並不是壞事,各國之間、各種文化之間應當相互交流,共同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這種交流隻能在人民自願的基礎上進行。
克林頓對江澤民的話表示讚同,他認為,江主席關於世界多樣化的政策是有說服力的。江澤民有所指地對克林頓說,冷戰結束了,現在的關鍵是發展經濟,國際經濟現在這種不景氣的狀況持續下去,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利。克林頓有些尷尬地點點頭。
江澤民特別強調,中美兩國在世界上都很有影響,在許多重大的問題上有共同的利益。中美之間增加信任,可以在國際上發揮積極的作用。中美之間存在分歧,這是客觀的存在,雙方可以進行開誠布公的談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江澤民話鋒銳利,但也沒忘記有禮貌地邀請克林頓總統在方便的時候訪問中國,他期待他去中國。克林頓說自己將來有機會一定實現這次訪問,去中國是他從小就有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