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在產品深加工和提高經濟效益方麵進行聯合。例如,安陽自行車工業公司把六個全民企業和七個集體企業聯合起來,按照專業化協作原則,統一規劃、統一安排生產和技術改造,使產量從1980年的13萬輛,迅速發展為1984年的87萬輛,“飛鷹牌”自行車的質量也由原來的全國倒數第一名躍居為全國A類企業。
有的在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上進行聯合。例如,成都市1984年有164個市屬以上企業,向周圍259個鄉鎮企業擴散零部件,當年增加產值近億元,增加利潤1900多萬元。又如,浙江省與井岡山地區簽訂了370多個協作項目,加快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
為了推進橫向經濟聯合的深入發展,1986年3月,國務院召開了以推進橫向經濟聯合為主要內容的“全國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工作會議”。會後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動橫向經濟聯合若幹問題的規定》。《規定》對橫向經濟聯合的原則、目標、維護企業橫向經濟聯合的自主權等方麵都提出了具體要求。為了和《規定》配套,財政、銀行、物資、統計、工商管理等部門,都分別發布了支持、促進橫向經濟聯合的具體規定。在這一係列政策的推動下,橫向經濟聯合的形式和內容都有了新的突破。其主要標誌是,在橫向經濟聯合的基礎上,各種企業集團蓬勃興起。
企業集團是以某一骨幹企業為核心,以產品、技術、資金等為聯合內容,在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前提下,由若幹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具有技術經濟聯係的企業,在不改變各自的所有製形式、財政解繳關係和法律地位的基礎上,實行多層次聯合、多角化經營的非實體性經濟聯合組織。
與一般的經濟聯合相比,企業集團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具有經營和風險的整體關係。一般經濟聯合往往是生產協作和費用結算關係。而企業集團內部關係不是單純的加工結算關係,而是同經濟效益相聯係的利益和風險共擔的整體關係。
第二,具有優化組合特征。企業集團多數以大型骨幹企業為主體,以名優產品為龍頭,連結不同行業的企業,形成集團生產力。它打破了地區、部門、行業和所有製的界限,圍繞某一主要產品或係列產品,組織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和成龍配套,取得生產的優化組合和規模經濟效益。
第三,具有多元化的綜合功能。企業集團除了工礦企業外,還可以包括商品、金融、交通運輸企業及科研單位等。與一般企業聯合相比,具有更高層次、更大範圍、更多要素有機結合的特點。
第四,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企業集團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經濟組織。現有的企業集團與成員企業的法人關係,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企業集團與成員企業都具有法人地位,都是一級核算單位,但主要的生產經營權力在成員企業,企業集團隻有計劃、資金或銷售等方麵擁有較大的權力;另一種是企業集團集中了大部分的人、財、物、產、供、銷權力,成員企業主要承擔生產任務,不具有法人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十年來,全國各類企業集團已經突破了1000個,其中,解放汽車工業企業聯營公司、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哈爾濱電站設備成套公司、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東方電站成套設備公司、上海電氣聯合公司、嘉陵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長江計算機(集團)聯合公司和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等十個大型企業集團,已列入了全國性企業集團試點,在國家綜合經濟部門實行了計劃單列。
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既是經濟體製改革的產物,也將對改革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有力地衝破了地方和部門的束縛,企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統一協調各方麵的生產經營活動,促進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落實。企業集團的出現,對所有製結構、企業隸屬關係、計劃體製、物資體製、金融體製、外貿體製等方麵的改革,都具有促進作用。
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例如,一些名優耐用消費品滿足不了市場需要,如果以骨幹企業為主體,把產品的零部件擴散,就可能在較時間內大量增加產品,滿足市場需要。這樣,不僅能把分散的生產能力集中起來,形成“拳頭”,擴大名優產品的覆蓋率,而且能夠迅速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綜合經濟效益。
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將分散的局部的優勢變為群體優勢,有利於發揮綜合經濟效益。企業集團一般由一個或幾個大中型骨幹企業為主體,以比較穩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遵守的章程,將不同地區,不同所有製、不同水平和規模但有著內在經濟技術聯係的企業、科研設計機構結合在一起,揚長避短,互相補充,實現了各項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形成單個企業難以具有的生產、開發、經營、服務的綜合功能。
公有製條件下的企業兼並
隨著各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製的推行,企業兼並在我國迅速發展。最初,兼並隻出現在保定、武漢等少數城市,但很快就在全國各地展開。據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不完全統計,到1988年,已有2856個企業兼並了3424個企業。
企業兼並,絕大多數都是有償轉讓產權。其中又分三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