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鄧小平等走上前台,短暫的“華國鋒時代”結束了。
新生的土地
鳳陽縣農民奏響農村改革的序曲
三中全會接受鄧小平的講話精神,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口號,強調撥亂反正,糾正“左”的錯誤。
改革,逐步成為舉國上下的共同呼聲。
然而,農村改革非常艱難。當時,“兩個凡是”和“按既定方針辦”的“左”的思想仍有很大市場。就在鄧小平上述講話前,當時黨的主席華國鋒和主管農口的政治局委員陳永貴等,正在主持召開普及大寨縣工作座談會,布置以昔陽縣為榜樣,學習大寨經驗,向大隊核算過渡。會後,中共中央印發49號文件,明確規定:“向大隊核算過渡是大勢所趨,各級黨委態度要積極。”於是,1978年,在我國農村改革的號角剛剛吹響的同時,普及大寨縣、向大隊核算過渡之風也席卷全國。各地農村敲鑼打鼓,高舉學大寨的旗幟,轟轟烈烈掀起窮過渡高潮。廣大農民整年累月揮鐮灑汗,與大自然鬥爭。然而,他們的成果繼續被大呼隆和瞎指揮吞噬了。
1978年至1979年,我國連續地遭受多種自然災害。地處淮河和長江兩岸的安徽省,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鳳陽縣,情況更為嚴重。頻繁的天災,加上“左”的政策,使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民身背鳳陽花鼓走四方,靠說唱行乞度荒。1956年至1978年,鳳陽縣先後吃國家返銷糧4億斤,接受國家投資和貸款達1.36億元,是典型的“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縣”。1978年,麵對曆史上罕見的大旱,人們對依靠人民公社大呼隆勞動、共同度荒喪失信心,繼續外流行乞。這一情況,在全省帶有普遍性。爭生存、保太平,已成為各級領導的當務之急。秋種時,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省委第一書記萬裏,眼看無人下地播種,隻好主持省委會議,冒著政治風險決定: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可以借給農民種,誰種誰收。並從集體耕地中,給每人借一分地種菜度荒。
鳳陽縣馬湖公社在傳達貫徹省委決定時,群眾堅決反對繼續搞大撥兒轟的勞動方式和吃“大鍋飯”的分配辦法,強烈要求實行“分組作業,以產計工,費用包幹,節約歸組”的生產責任製。他們懷念1960年初實行過的生產責任製。那時,為了戰勝三年自然災害,鳳陽縣曾搞過類似包產到戶的“責任田”,效果極好,一度受到中央領導人鄧小平、鄧子恢等支持,後被作為“分田單幹、走資本主義道路”橫遭批判。好辦法雖然夭折,但農民們記憶猶新。
這次,幸好縣委書記開明,他體察民情,不僅沒有反對,反而讚成。但要求先搞試點,不聲張,不推廣。結果試驗成功,大災之年,全縣的社隊都減產,惟有馬湖公社十個試點隊未減產,而且有兩個隊增產。消息不脛而走,事關重大,立即召來了省和中央有關部門的調查組。福兮禍兮,幾經爭論,調查組還是給予了肯定。
無獨有偶,大約與此同時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又秘密搞起了包幹到戶。18戶農民簽字畫押,發誓守口如瓶,不對外講。如被查出,隊長坐牢,大家集體養活其全家老小。但消息還是走漏了出去,公社幹部匆匆向縣委彙報,說小崗分田單幹,搞資本主義。
縣委書記聽完彙報後,長歎一聲,搖搖頭說:他們窮“灰”了,還能搞什麼資本主義?就讓他們搞到秋後再說吧!
縣委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大大保護了小崗。秋後小崗的生產竟出現了驚人的奇跡,糧食總產量為上年的四倍。這個合作化以來23年從未向國家貢獻一粒糧的“三靠隊”,包產到戶頭一年,第一次就向國家貢獻糧食3萬斤,油料2.4萬斤,農民收入每個平均達311元。
鳳陽的奇跡,使人們思想開竅,看到了農村改革的希望,也啟迪了領導幹部的思想。在此之前,安徽省委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激烈的鬥爭,製定了《關於目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草案,簡稱“六條”。其主要精神是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和鼓勵農民搞家庭副業,產品可以到集市出售,農活可以責任到人……
安徽的“六條”是粉碎“四人幫”後,我國農村改革開放中最早的一份革命性文件。獨具慧眼的鄧小平,雖然剛剛複出,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但看到這份遭爭議的文件後拍案叫好,立即毫不遲疑地支持。1978年,他出訪巴基斯坦途經四川,特地向當時的四川省委書記趙紫陽推薦“六條”四川省委頂著“左”的壓力,仿效安徽也製訂了一個農村改革的“十二條”。從此,安徽和四川兩個農業大省彼此呼應,在農村改革的大潮中聯手前進,成了國人矚目的典型,同進也成了眾人爭議的目標。
當時,兩省領導態度謹慎,主張埋頭幹,少宣傳。1979年初,當新華社記者報道安徽農村改革的政策時,鑒於當時中央文件有兩個不許:“不許分田單幹和不許包產到戶”,包產到戶屬“禁區”。於是,記者設法將“包產到戶”說法改成“包產到組,責任到人”或“聯產計酬,責任到人”。報道在《安徽日報》《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連續發表後,立即產生轟動效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霎時間,安徽鳳陽縣無形中取代了山西昔陽縣,當然就引起“凡是派”,特別是當時主管農業的中央領導人的不滿和反對。他們認為在全國普及大寨縣、倡導向大隊核算過渡的歲月裏,安徽卻實行早就受批判的包產到戶,搞資本主義複辟,是曆史倒退,是方向、路線有問題。有的借用50年代毛主席錯誤批判鄧子恢的話,責難安徽的政策是“好行小惠,言不及義”,批評安徽調動的是“資產階級的積極性”,丟掉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