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2)(2 / 3)

周恩來講話中寄托了信任、鼓舞和寬容,尼克鬆受益匪淺,他認真地說:“很重要的是,我們觀察世界時不應該僅看到當前的外交戰役和決定,而應該看到推動世界的那些巨大力量。也許我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們知道一定會發生變化。我們知道,盡管我們之間有分歧,隻要我們能找到共同點,我們兩國人民一定能夠在一個美好的,我想也是更安全的世界裏生活。”

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後,成為全世界的重大新聞,尼克鬆一周的北京之行,被稱為是改變世界的一周,各國都給以極大關注和報道。中美兩國即在聯合公報的精神指導下,開始建立起正常的外交關係,建立著跨越1.6萬英裏和過去兩國分隔22年之久的橋梁。

第五節 中美耐力大較量,總理不搞小動作

國務院的人把總統氣得發瘋。

中美婚姻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中國對美國的莫斯科政策感到不快,但中方不得不使自己適應於這個三角外交的現實。

在沒人指點的情況下,記者們挑出最有戲劇性的可能性加以渲染。

尼克鬆很得體地說,他真的很高興見到那些孩子,不管她們是怎麼去的。

毛澤東和周恩來運用中國人高超的政治家手腕,他們發現尼克鬆是一個天然的夥伴。

中美在比較誰的忍耐力強

尼克鬆到中國後認識到,中美雙方有原則性的分歧,也有共同利益,事實上,雙方正冷靜地使觀點趨向一致。然而這種並行不悖的戰略確實需要有一種形諸文字的表示。這次訪問結束時的公報,對於全世界和中美兩國人民將是一個象征。公報還要指導兩國政府機構(它們將不會知道全部談判的情況)執行新的方針。因此公報要成為檢驗兩國關係的標準,而隻要華盛頓繼續正式承認台北是全中國政府的所在地,那麼中美之間的外交關係就不會是正常的。

其實,中美有爭議問題的措辭大部分,已在基辛格10月的那次訪問期間得到了解決,其中包括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把雙方衝突的觀點一並列出。把這些對立的觀點寫進公報,反而使得那些中美能夠采取一致立場的事情更加突出,更加可信,特別是在反對“霸權”方麵。這樣,公報也不大可能被雙方曲解或作不一致的說明,而通常的文件倒傾向於把分歧點和共同點一樣搞得含糊其辭:把分歧點搞得似乎雙方協調一致,而在共同點上則是避免被人指責為合謀。公報使中美雙方的盟國和朋友都感到比較放心。

但是,台灣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10月間那次訪華時,雙方已經同意,可申述自己的立場,就像在其他問題上一樣,中方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台灣的前途是中國內政。在美國的聲明中,同意對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觀點不提出異議:“美國政府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而北京方麵則同意在他們的聲明中不抨擊美國和台灣的共同防衛條約,甚至對此隻字不提,而隻要求美軍撤走。雙方同意聲明主張中國統一,但在由此而引伸出來的若幹問題上,直至尼克鬆到達北京時,雙方仍有分歧。中國要求美國聲明,和平解決是美國的希望。華盛頓卻堅持要申明這是美國的關心,而且堅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示這是一項具有連續性的義務。中國方麵要美國無條件答應從台灣撤出全部美軍。美方隻肯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即使這樣,美方仍然堅持,要把撤軍跟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和緩和整個亞洲的緊張局勢聯係起來。

喬冠華和基辛格為解決這些分歧花了20個小時,就像基辛格上次秘密訪問一樣,雙方都把對方推到最後的時限,看誰的彈性更大些。巨大的決心用極其友好的態度掩蓋起來。雙方都裝作好像根本沒有最後時限,這是向對方施加壓力的最好辦法。緩和的態度增加了緊迫感,卻不致使個人關係過分緊張。雖然在任何談判中都避免不了施加壓力,但這些會談還是用異常微妙的手法進行的。雙方都小心翼翼地不提什麼無可挽回的要求,也不搞似乎一方走一步必須對方讓一步的討價還價。由於不同的原因,台灣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關係到原則的問題。如果暗示一下原則可以出價購買,那會是唐突的。因此,雙方都顯出好像必須用對問題的共同理解,而不是通過激烈的討價還價來解決一個共同問題。中美都極力非常坦率地解釋各自國內的需要,因為雙方知道,假如公報是通過耍手腕談成的,或者不被國內所接受,它就不能存在下去。雙方認識到,在有些問題上,談判雙方惟一能做到的是以莊嚴的姿態爭取時間。在台灣問題上,就是把最終解決留待未來,而這種未來將由公報其餘部分建立的關係以及公報談判的方式加以締造。

在尼克鬆處理白宮事務的時候,喬冠華和基辛格利用第一天的談判時間逐行審查公報現有的草案,肯定雙方已經達成協議的部分。基辛格解釋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需要;喬冠華表示他無權改變中國方麵原提的建議。基辛格決定把這事暫擱一天,利用第二天(2月23日)的談判時間向中國介紹了美國準備在莫斯科最高級會談中達成的協議。

中國對美國的莫斯科政策感到不快,但中方不得不使自己適應於這個三角外交的現實。中美共同利益之所在是防止蘇聯利用任何手段――包括進攻中國――來破壞全球的力量平衡。但是,美國認為,永遠同蘇聯處於敵對狀態對美國不利,除非蘇聯向國際平衡挑戰。作為核超級大國,美國有義務減少核對抗的危險。北京希望看到一個更簡單的格局,即美國和蘇聯公開敵對。這樣就能使北京少絞腦汁,並且提高它的國際談判地位。美國認為,他們必須做的事要更複雜。北京希望美與蘇對抗,而美國則需要向公眾和盟國表明,衝突並非他們引起,否則國會就會裁減防務費用,盟國也會背離而去。美國隻有采取和解性的政策,才能夠得到支持,以便在危機時刻采取堅決的行動。美國準備抗衡蘇聯的擴張行動。但是他們不願事先摒棄真正緩和同蘇聯緊張關係的這一選擇,如果到時候這種緩和能夠實現的話。美國一直想方設法使得中國明白他們的目的,而不致對他們的行動感到吃驚,他們把采取的每一步行動都告訴北京。他們力圖避免有任何美蘇共同主宰的印象。不能讓蘇聯對美中關係有否決權,也不能讓中國對美蘇關係有否決權。美國認為,這是一場三度空間的遊戲,任何簡單化的做法都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如果他們顯得遊移不決或是傾向於蘇聯,就會逼得北京對蘇聯言和。如果采取中國的立場,並不能給北京幫忙;這樣做,反而可能促使蘇聯來個先發製人,進攻中國。這是全世界都不願看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