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請問20世紀全球離婚率上升最快的時期是哪兩個時期?我告訴你們,第一次離婚率上升最快的時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第二次呢?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兩次世界大戰造成大量人口失蹤,這使得許多人不得不離婚,對方辯友,難道世界大戰也是社會文明的表現嗎?
這一辯例中正方的辯詞很有說服力,可以說是無懈可擊了。它節選了我國曆史上兩次離婚高峰的資料為論據,幾乎是一例牢不可破的引證,鐵的事實、理性的推斷,使其邏輯底線固若金湯。反方如果直接反駁,就是雞蛋碰石頭。反方機智地另辟蹊徑,以兩次世界大戰為論據,立足點更高,著眼麵更寬,技藝更高一籌。
三、駁論證
論敵為其錯誤的論題辯護,往往要列舉一定的論據來證明其論題成立,必然要運用一定的論證方法。當論敵運用錯誤的論證方法為其謬誤辯護時,我們要反駁對方,可以通過指出其論證的錯誤,指出論據與論題之間沒有必然聯係來達到目的,這就是駁論證的方法。例如:
在某教堂內珍藏著一件聖物,相傳是耶穌遇難後包裹屍體的細亞麻布幅。數百年來,信徒們一直就它的真偽問題爭論不休。某年,某神學院的5名學員看了這塊裹屍布後,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甲:我認為這件聖物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它就不可能在數百年內一直被我們的教友所敬奉。
乙:我也認為它是真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時手腕與大腿流了不少血,現在我親眼看到它上麵有斑斑血跡,可見它是真的了。
丙:我認為它是假的。據專家考證,細亞麻布直到20世紀才出現,而耶穌是在公元1世紀受難的,可見這塊細亞麻布不可能是聖物。
丁:我說不上它是真還是假,最好用“碳14同位素”測定一下它的年份,如果確實是公元1世紀的織品,那就可以肯定它是聖物了。
戊:我同意乙的看法。另外再補充一點,最好能夠用儀器測定一下它上麵血跡的年份,若與耶穌遇難的年份相近,那就更有說服力了。
從論證的角度分析,以上5個人的議論中,隻有丙的論證方法是正確的,而其餘4人都是錯誤的。他們使用的是條件推演的方法,但甲的條件命題的前提是假的,而乙、丁、戊使用的則是條件推演中的肯定後件的錯誤形式。
批駁對方論證的錯誤,可以直接指出論證過程中的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偷換概念、類比失當以及分論點與中心論點之間關係不緊密、論據與論點之間無必然聯係等。同學們一般較為熟悉,這裏不再贅述。應該強調的是,除了上述各種方法外,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考慮:
1.指出對方論證中的時間差
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很多道理的正確性是以時間為條件的。因此,指出對方議論中論點與論據的時間差或時間概念的模糊,是一種有力的批駁方法。例如:
剛才對方同學說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在短時期內是存在的,在長時期內卻是可以消除的。那麼,我請問:你這個“長期”是什麼概念?如果你說到了共產主義階段物價上漲就不存在了,那麼我當然是不敢不信。
2.指出對方論證中理想與現實的差異
事理都是以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許多道理從原則上講是對的,但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從實際出發。指出對方理論脫離實際或道理正確但實際條件不具備,也是一種有力的反駁。例如:
正方:進口一定量的高檔消費品利大於弊。
反方:一定量是多少?
正方:我們搞了一個外彙配置的模型,並用計算機進行了反複計算,結論是這個百分比為3%~4%時最佳,這就是“一定量”。
反方:以一個實驗室裏弄出來的數據、理想化的模式,指導全國的實際工作,何從談起最佳?何以保證利大於弊?況且,海南島小汽車事件不也是以“適量進口”為理論指導下出現的嗎?
1.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對己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例如:
反方:古人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占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麵性,果斷地從“孫悟空”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的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2.表麵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己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例如: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辨友,愚公搬家解決了困難,保護了資源,節省了人力、財力,這究竟有什麼不應該?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家又怎麼搬……可見,搬家姑且可以考慮,也得在移完山之後再搬呀!
反方就事論事,論據充分,根基紮實,正方先順勢肯定“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既而提出“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這一條件,自然而然地導出“家又怎麼搬”的詰問,最後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後搬家”的結論。
3.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使其恰好為己方觀點服務。例如:
正方:張勇,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就是從江蘇跳槽到陝西的,對方辯友還說他沒有為陝西人民做出貢獻,真叫人心寒啊!(掌聲)
反方:請問到體工隊可能是跳槽去的嗎?這恰恰是我們這裏提倡的合理流動啊!(掌聲)對方辯友戴著跳槽眼鏡看問題,當然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的流動都是跳槽了。(掌聲)
正方舉張勇為例,他從江蘇到陝西後,獲得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空間,這是事實。反方馬上指出對方具體例證引用失誤:張勇到體工隊,不可能是通過“跳槽”這種不規範的人才流動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下“合理流動”去的,可信度高、說服力強、震撼力大,收到了較為明顯的反客為主的效果。
4.針對對方刁鑽的選擇性提問,抽出一個預設選項進行強有力的反詰,從根本上挫敗對方的銳氣。例如:
反方……請問雷鋒精神到底是無私奉獻精神還是等價交換精神?
正方……對方辯友這裏錯誤地理解了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就是說,所有的交換都要等價,但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換,雷鋒還沒有想到交換,當然雷鋒精神談不上等價交換了。(全場掌聲)
反方:那我還要請問對方辯友,我們的思想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還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為人民服務難道不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嗎?(掌聲)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請君入甕”之意,有備而來。顯然,如果以定式思維被動回答,就難以處理反方預設的“兩難”:選擇前者,則剛好證明了反方“思想道德應該超越市場經濟”的觀點;選擇後者,則有背事實。但是,正方辯手卻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設定,反過來單刀直入,從兩個預設選項中抽出“等價交換”,徹底地推翻了它作為預設選項的正確性,其應變之靈活、技法之高明,令人歎為觀止!
“演練題”
1.以下關於“明天,農民工的孩子比得過城裏的孩子”的論述,可以作為正方一辯的發言參考,反方一辯可對其即時批駁。
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規律和趨勢。目前,我國進城的農民工約1.5億人,關於他們子女的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認為,在“明天”這個很寬泛的時間概念裏,農民工的子女一定能比得過城裏的孩子。理由如下:
第一,製度的逐步完善使農民工子女的一係列問題即將得到解決。國家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出台了各項關於農民工的優惠政策,農民工的經濟能力和基本生活條件逐步提高。隨著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農民工帶子女進城上學將不再是個夢想。第二,農民工子女有肯吃苦的精神。農民最能直接地體驗到春種秋收的道理。要收獲就得耕耘,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造就了他們及其子女吃苦耐勞的精神。城裏的孩子是在比較優越的環境下長大的,容易好高騖遠。而農民工子女因為各方麵的條件都有限,在城市中,他們肯彎下腰來,腳踏實地地工作,常常懷有感恩的心,有著自己的幸福指數。因此,成功的幾率也就相對高些。
2.抓漏訓練:下麵的辯詞都是出現在辯論賽場上的不恰當的類比,請你予以反駁。
(1)辯題:求知應立竿見影
反方:學知識不應該要求立竿見影,知識被大腦接受後,還有一個分解、整理、消化的過程。今天我們吃下一塊牛肉,明天不一定在身上長出一塊相應的肉來。
(2)辯題:大學生經商理所當然
反方:一隻剛孵出來的小母雞,它不企圖給人生蛋,因為它尚且無蛋可下。它當前的責任是進食,等它長大後,自然能生蛋。在校的大學生,決不應該以經商賺錢來減輕家庭負擔,他當前的任務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等學成參加工作後,自然能夠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了。
(3)辯題:跳槽是否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
反方:為什麼淮南的柑橘移植到淮北以後,結出的果實又小又苦呢?顯而易見,水土不服嘛!跳槽與此同理。一個人投入到陌生的工作環境中,不可能全麵發揮自身作用!
(4)辯題:學問之境,愈進愈美
正方:站在白雲山半山腰,能看到東湖的一小部分,當然美;要是登上山頂,就能看到東湖的全部,豈不更美?學問如登山,愈進愈美妙。
3.分析下麵的對話並指出其中的錯誤。
(1)俄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赫爾岑年輕時,在一次宴會上被輕佻的音樂弄得非常煩躁,便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主人見狀解釋說:“怎麼,你不喜歡這音樂?這可是流行樂曲,現在興這種曲調風格。”赫爾岑聽後,問道:“流行的東西就一定高尚嗎?”主人答:“不高尚的東西怎麼能夠流行呢?”赫爾岑冷冷一笑說:“那麼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嘍?”
(2)我們今天要討論關於“高薪能否養廉”的問題。我認為高薪能夠養廉,隻要拿到很高的薪水,滿足了他所需要的,就避免了腐敗的滋生。但是多少才算是高薪呢?我覺得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我可以給大家一個類比,一般我們把很多胡子叫絡腮胡子,並不需要具體到多少根胡子才能叫絡腮胡子吧?
訓練提示
1.可以從農村與城市家庭及社會所提供的教育環境對孩子影響的角度進行反駁。
2.抓漏訓練:
(1)牛肉是有形的,知識是無形的。
(2)小母雞不能生蛋是客觀條件所決定的,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3)不能推物及人,有句俗語叫“樹挪死,人挪活”。
(4)如果白雲山的腳下是一條臭水溝,半山腰所見汙泥濁浪遠比山頂要少。所以,誤人誤己的學問,越進越令人作嘔。
3.錯誤之處:
(1)因為流行性感冒並不是由人熱衷提倡的,而是一種病毒的擴散;而樂曲的流行是人為的。
(2)小青年的反駁錯誤在於偏離了主題。
§§訓練項目六 溝通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