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汗王慌忙從禦坐上站起,興奮地道:“那就同我一起發兵,直取寧遠!”
張銓搖了搖頭說:“寧遠城非同關外其他老城。這幾年,在守城明將袁崇煥的經營下,又加固了城牆,配備了火器。此城高三丈二尺,寬達二丈四尺,城牆之上又加築了高六尺的射箭護身牆,再加之袁崇煥有一批訓練有素的兵將,取其城,確實不易呀!”
老汗王聽了張銓的口氣,有些惱怒,他壓住火問道:“你今天是想破城救人,還是動搖我的軍心?”
張銓慌忙施禮道:“小人隻有破城入關之意,豈敢來此動搖軍心?”
“那你的誠意何在?”老汗王如同審訊一個俘虜,毫不客氣地問道。
張銓連忙從懷裏掏出一卷裱糊精致的長卷,鋪在殿旁的長幾上道:“汗王您看。”
老汗王瞥了一眼,發現是一張《九邊圖》,就緊走兩步,低頭細看。隻見圖上清晰地繪著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偏關、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地區邊防的重要標記。老汗王早就聽說過《九邊圖》,但從未親眼見過,眼下偶然目睹,頓覺心胸開闊。
張銓見汗王興趣盎然,就笑道:“汗王,卑職不僅想陪您攻下寧遠,還想直人中原,橫掃九邊,斬盡殺絕汙吏貪官、昏君腐臣。”
張銓年輕時曾在京內參與繪製《九邊圖》,近幾年隱居深山,無事可做,就獨自照《九邊圖》當年的樣子,無師自通地繪了這張默記的《九邊圖》,希望有一天能重整山河,恢複盛唐之治。張銓望著長圖,又對汗王解釋道:“不是卑職無誠意,而是覺得眼下時機不利。”
“何以見得?”老汗王低頭看著圖,反問道。
張銓湊到汗王身邊說:“卑職聽說朝廷要派高第接替遼東經略,此人是魏忠賢的黨羽,根本不懂軍事,他懦弱無能,膽小如鼠。隻要一換他,就會事半功倍,輕取寧遠。”
老汗王思慮了片刻,憂愁地道:“那梨花和我派去的範文程等人,如何解救?”張銓道:“我們可以采取緩兵之計,爾後看準時機,突然發兵。”
老汗王與眾臣商議,一致讚同。過了數月,果然傳來高第走馬上任的消息。
入冬,高第冒著關外凜冽的寒風,乘著四人抬的小轎來到寧遠城。他進城的當天,就把守城名將、四十二歲的袁崇煥叫到衙內,下令道:“撤除錦州、右屯等地的全部軍營,退守山海關!”
袁崇煥當即反對道:“兵法有進無退,已經恢複的地方,怎能隨便放棄?若錦州等地一丟,寧遠等地便受到威脅,山海關就失去了屏障。末將之職就是守住寧遠城,若死就死在這裏,我絕不能撤退!”
高第一時氣得嘴唇發紫,吼道:“小小邊官,豈敢違抗軍令?”
袁崇煥騰地站起,抽出腰間的寶劍毫無懼色地道:“大人若逼我退出寧遠,我就死在你麵前。”
高第見他的態度如此堅定,最終無可奈何,隻好為袁崇煥留下了幾千明軍。第二天,高第就向錦州、右屯、大淩河、鬆山、杏山等地的明軍進行傳令,立即拆除守城的器械,全軍火速撤退到關內。
高低的退令剛剛下達,明軍就一窩蜂似的湧向了山海關,紛紛爭強著入關,生怕自己慘遭毒害。在遼西各地的道路上,到處都擠滿了車馬驢騾,步騎官軍,以及無數被迫棄家丟園的百姓們。一時間哭聲、喊聲震天,響徹了淩河上下。
經過戰爭洗禮的山海關外,凍死、餓死、擠死、被人馬踐踏而死的婦孺老人不計其數,屍體躺在秋後的田野上,就如同收割的高粱秸捆一樣,丟在路旁,無人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