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明軍出征 楊鎬重起用(2 / 2)

皮廷相萬萬沒想到楊鎬幹事如此痛快。於是他趁機將昨晚自己的一番籌劃,一口氣說出來:“稟報大人,古語道,見微而知著。遼東大軍之所以陣陣敗北,多是由於有些貪生怕死之輩影響所致。比如……”皮廷相警覺地朝門外瞥了一眼,難言停下。

李如柏見皮廷相有所顧忌,就直言道:“說吧,裏裏外外沒有外人。”

皮廷相湊近楊鎬身邊,小聲道:“比如去年七月清河兵敗,就是因副將陳大道、高炫等臨陣脫逃所致。”

“真有此事?”楊鎬一拍檀香木椅扶手反問道。

“末將敢拿腦袋擔保!”皮廷相身子一挺,肅然答道。

楊鎬聽罷,嗖地抽出上方寶劍,臉色鐵青道:“等明天我去沈陽,定拿他們斬首示眾!”

三天後,楊鎬率領親兵趕赴沈陽。

沈陽築城始於西漢,曆經唐、遼、金、元擴建,此城已是東北的軍事重鎮,交通要衝。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沈陽中衛城已城郭威嚴,堞樓高聳,在方圓九裏的城區,已是商號櫛比,民宅成棟的繁華之城。

此時,久居沈陽的總兵官賀世賢,聽說楊鎬赴沈,連忙命城裏總管在四座城門樓插起彩旗,沿街各家商號掛起紗燈,以節日的氣氛迎接遼東經略的到來。這天,日上三竿了,賀世賢親率城內的副將、參將、遊擊、千總、百總等大小官員,迎出城外,親自把楊鎬接到總兵府。

沈陽總兵府位於四門十字交叉路口的南麵西側,與城中心的大廟遙遙相對,中間隻隔一道夾壁牆通道。當天,楊鎬由城南保安門進城後,馬不停蹄,人未下鞍,就命傳令兵,馬上向開原、鐵嶺、遼陽、清河、山海關等衛所傳令,命各路總兵將官火速赴沈,三日內不到者,斬!

第三天一早,各衛所總兵官、副將、參將相繼到齊。各路將官向楊鎬請安之後,楊鎬當即在總兵府大廳宣布道:“查清河城副將陳大道、高炫等將兵十人,在清河之戰中,臨陣脫逃。為嚴軍紀,陳、高二將當眾問斬!”言畢,當眾抽出上方寶劍,交給侍官,道:“中心廟前斬首示眾!今後凡不遵軍令者,定斬不赦!”

陳大道闖出隊列,剛想喊冤,早被幾員武衛繩捆索綁,押赴法場。皮廷相站在法場西側,眼見陳大道人頭落地,撲哧一笑,轉身跑回驛館。

處死陳、高二將,楊鎬聲威大震。但,楊鎬本人並不覺得輕鬆。因為據他摸底,山海關隻有三萬兵馬,廣寧、開原、鐵嶺、遼陽各地加在一起,也不足六萬。若以八九萬殘兵老將去對付訓練有素的六萬滿洲騎兵,談何容易?想到這裏,他不戰自餒,唉聲不止。所以,楊鎬上任多日,從不言如何出兵。

楊鎬離京多日,朝內不見遼東捷報,兵部尚書十分憂慮。所以,他與大學士方從哲幾次磋商,力主速戰速決,幾次傳發紅旗,命令楊鎬迅速進軍。

眼下,楊鎬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進退兩難。進兵吧,那是以卵擊石;不出兵吧,朝內會以空耗兵餉財力,出師不利為名,重遭彈劾,弄得晚節不保,身敗名裂。所以,他便以兵員不足,軍餉虧空為由,屢向朝廷要兵要餉,借施緩兵之計。

上行必有下效。遼東各級將官,也趁增兵加餉之機,虛報兵員,多領軍餉。皮廷相到廣寧上任不到一個月,就積銀三千兩。他原來的銀庫放不下,又專在醫巫閭山小廟裏另開一銀庫,專雇一名和尚,為他看守。一天黃昏,他派一名親信前往小廟送餉銀,被人發現,那親信跪在他麵前請罪,他哈哈一笑道:“起來,起來,這有何懼?我才弄幾兩銀子,還有比我弄得更多的呢?”“誰?”“李總兵。”那親信詭秘地朝四下看看,見四周無人,便哆哆嗦嗦地站起,又把銀子送到醫巫閭山小廟。

可是,這親信膽小怕事,又多嘴多舌,不久,他跟皮廷相的一番對話傳到李如柏的耳中。李如柏與皮廷相並無私怨,就直言不諱地教訓了皮廷相一頓。皮廷相覺得臉麵上過不去,就以自己的親信“胡亂嚼舌,擾亂軍心”為由,當眾斬首。於是,李如柏、皮廷相之間的縫隙,就以一條人命彌合了。

到了這年三、四月間,各地都下發了征調兵員的名冊,總共達到了四十七萬人。事實上卻不足十萬人。清明節那天,楊鎬第四次接到了朝廷命他出兵的聖旨,他不得不召集各路大軍的領兵將領,在沈陽進行彙合,當即便開始商討出兵謀略,然後按照商定的決策將大軍分為四路:左翼為中路,由山海關總兵杜鬆統領,從沈陽出發進入撫順;左翼為北路,由開原總兵馬林會同葉赫領兵,從開原出發進入三岔口;右翼為中路,由廣寧總兵李如柏與沈陽總兵賀世賢作為總指揮,從清河出發進入鴉鶻關;右翼為南路,由遼陽總兵劉大刀作為總指揮,從寬甸出發進入佟甲江。四路大軍約定在滿洲東邊的二道關進行彙合,然後一起圍攻赫圖阿拉。總帥楊鎬在沈陽坐鎮指揮。

誓師過後,各路兵馬便調整自己的裝備和軍糧,待命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