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 第十一章 悲劇一(上)(2 / 3)

“佛法中又常提及「自在」這個名詞,「自在」又是甚麼呢?”普賢繼續發問。

“「自在」即「自由」的意思。我們一談及自由,就以為不要幹活、不用上班或沒人管束便是自由,其實這些都不是真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因為這些處境都仍有局限性 。”

“我們沒有不死的自由、沒有不病的自由、沒有不再輪回的自由。。。。。。”

“佛法中所提及的自在,是指真正的自由、自在、自主,亦即不再受生、受死、受病、受中陰、受輪回所困的境界。這亦即超出了生死輪回、業力及煩惱的束縛和枷鎖的解脫自在境界。這才是真自由、真的自在。”

“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為的是甚麼呢?其實所有人,乃至所在生命,追求的不外乎是離苦得樂,亦即脫苦的自由。不論你追求的是金錢、名位或其它的甚麼,歸根究底你追求的便是離苦得樂的自由。”

“問題是:窮一生地去追求後,誰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有誰能達到擁有不病、不苦、不死的自在境界呢?”

成蓓通篇大論。

“作為一個高中生,你這思慮的很是遙遠。!”普賢感慨。

“這都是我聽大師們講法記錄的筆記!”成蓓沒有邀功。

“佛陀開示說,煩惱與業力是我們受苦及受輪回的真正原因,修持正法是我們脫苦而得自在解脫境界的方法。

生死之輪,正是開示我們凡夫不斷地在六道中輪回之境況、過程及原因,並開示脫離這種無奈境況的方法。雖然六道之苦況包羅萬有,但其大概情況已全包含在此圖像之中了。”普賢手指閻魔鬼王全息投影圖像。

二人一路走來,閻摩鬼王手持輪盤的巨大影像如影隨行,在二人可視的空間中,如3D投影一樣填滿了整個目光關注點,無處不在的提醒自己的存在。

三條岔路的分岔口,普賢站住了腳步,指了指3D投影閻摩鬼王手中巨輪的最內圈。

最內圈

在圖的正中央,亦即大輪的軸心部份,是一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牲:鴿、蛇及豬;蛇及鴿由豬口而出。

“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癡這三毒。這三毒念,是凡夫的根本煩惱,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普賢說。

“為甚麼鴿表義貪欲呢?”成蓓問。

“這是因為鴿的特征是貪欲無足,這是傳統的說法。衲有一個研究生物行為的徒弟說,現代的西方動物學家經研究後,發現鴿是所有生物之中****頻率最密的,這似乎與佛教傳統說法不謀而合。在某些生死之輪圖中,畫師會繪上其它的鳥類表義貪欲,但這些畫法是不正確的。在佛經上教授繪畫此圖的開示中,都指明了應以鴿(而非其它鳥類)表貪。”

“貪,真貪!”成蓓認同。

蛇是瞋恨的表義。如果你以手指頭輕輕碰一下一條蛇,牠馬上便會發怒、馬上便會咬人還擊,所以畫中便以蛇代表瞋恨。

一頭豬不會分辨好、壞、幹淨或骯髒,牠隻會狼吞虎咽地把任何東西吃下肚子。

在平時,豬也隻懂吃、睡及拉糞,其它就甚麼都不幹了。如果你牽一頭豬往花園遊玩,牠絕不會好好的坐在一旁欣賞景色,反而會到處搗亂,把花、草等都從泥中統統掘出來。在這世上有千千萬萬種動物,但在不同國家、語言及文化中,不約而同地以豬來形容笨人,可見以豬來表義愚癡的確是貼切的。

成蓓自顧自的看著自己手中大師筆記,省卻了必要的解釋。

“由於我們凡夫最根本的愚癡,我們才會對外境事物生出貪欲,又在得不到欲得的事物時生起瞋恨心,這便是貪及瞋源出於癡的情況。在圖的中央最內圈中,蛇及鴿都畫成由豬的口而出,這就正是表義貪欲及瞋恨源出於愚癡。”成蓓最終下了定義。

“但在某些畫中,畫師把三種動物畫成排為一圈的模樣,豬咬蛇尾,蛇咬鴿尾,鴿又咬著豬的尾巴。嚴格地說,這並不是最傳統、最正確的畫法,但這種畫法也有它的表義:三種動物互咬聯成一環,表義貪、瞋、癡此三毒念並非單獨運作,而是相互串連引發的。”普賢補充。

“是的,三毒等煩惱及業力是令眾生不斷地在六道苦海中生死流轉的原因。這也就是說,輪回的原因及苦的來源便是煩惱及業力。如果我們想滅苦,單單抱怨是沒作用的,我們必須把苦的根源連根拔起,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煩惱與業力的運作。”成蓓認同。

“在煩惱與業力二者之間,造成凡夫不斷輪回的主要原因是煩惱。甚麼是煩惱呢?它們是各種令我們的心不安及狂妄起伏的元素,例如貪念、瞋恨、愚癡這三毒等等。”

“假設凡夫隻有過往曾積作之業,但卻沒有生起我執等煩惱,單單業力是不可能令凡夫再次投生的,這就像是一顆沒有水份的種子,無法發芽生長。反過來說,如果你過往並未作任何業,但隻要你一天還未斷除煩惱,你便會因煩惱的驅使而即刻開始種業,從而湊足了輪回、受生、受苦的因緣。”普賢意味深長的盯著成蓓半響。

閻魔鬼王轉動著手中的巨輪,展現出來的內第二圈,打破兩人間的沉默。

內第二圈

在輪心中央向外數的第二圈,是有關生、死及中陰的教法圖標。環的半邊是黑的,另半邊則是白的。在黑的半邊環中,有三個小圖形,這是代表了將投入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的中陰身。

這半個環,開示說眾生因貪、瞋、癡三種煩惱驅使(即內圈的鴿、蛇及豬所表)造作黑業或不善業(此半環的底色為黑色,表示了黑業),便會在死後感召黑業果而投生於畜牲、餓鬼及地獄道中。

圖中的畜牲、餓鬼及地獄眾生的頭部都向下,表示這三種生命形式是痛苦的下道轉生。

在另半邊環中,背景是白色的,內有三個頭部向上的圖像,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這半邊環,開示說眾生因造作白業(以白背色所表),將感召業果而於死後受生於天界、阿修羅界或人間。這三種生命形式比前述的三惡道較為少苦,故稱為「三上道」或「三善道」。

“我正是主管三善道!”普賢表明了職位。

“三惡道是觀音來管?”成蓓問。

“三惡道是文殊菩薩在管。”普賢回到。

成蓓不解,杏眼圓瞪。

“觀音菩薩管至上道!”普賢答疑。

“至上道?”成蓓不解。

“順著道路一直往下走,最後一定會有結果!”普賢神秘的笑笑。

站定在了三岔路口。

“看看熟悉的人間道吧。”普賢招呼了一下,率先走入了其中一條岔路。

人間道

眾生因不善業而投生於三惡道,而因善業而感召生於三善道之果報。在三善道中,生於天界之福報最大,修羅道次之,人間則再次之,但人間卻是最適宜修持佛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