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巴菲特總結說,他的個人經驗認為,用合理的價格買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價格買下一家普通公司好得多。
有了這樣的教訓後,巴菲特後來無論投資公司還是買股票都不但要選擇最好的公司,而且這些公司必須擁有明星經理人。當然其前提是價格要合理,但不再追求越低越好,而是強調從長期來看物有所值。
他反複強調說,一個明星經理人在遇到一家臭名昭著的企業時,通常是後者占上風。作為投資者,自己能做的就是遠離這些企業和行業。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撿便宜”的動機,歸根到底在於對這個企業、這個行業不是十分了解。可是,如果你十分了解這個企業、這個行業,知道該股票的底牌,雖然不至於依然會這麼貪婪,可是投資回報率通常也不會很高。
巴菲特在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演講時說,怎樣確定投資項目是一個很難作出的決定。就他而言,對於一個他不敢確信、不理解的東西是不會購買的;可是如果他對一個東西非常確信,也不一定會買,因為這些東西的回報率不會太高。一般來說,他會偏重於對感覺“40%回報的企業來試手氣”。實踐表明,投資這樣的項目“我們的回報不是驚人的高,但是一般來講,我們也不會有損失。”
他舉例說,1972年伯克希爾公司買入喜詩糖果公司時,當時該公司的年銷售量是1600萬磅,每磅銷售價格1.95美元,稅前利潤400萬美元,而伯克希爾公司的買入成本是2500萬美元。
初看起來,這筆投資的價格好像並不低,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認為,該公司有一種還沒有開發出來的“定價魔力”。
他盤算說,如果現在每磅1.95美元的喜詩糖果能夠把價格提高到2.25美元賣出去,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不要小看這每磅0.3美元的漲價幅度,1600萬磅就可以額外增加利潤480萬美元。
這樣一算,它原來每年的稅前利潤400萬美元實際上應該看作是980萬美元。這時候,2500美元的買入價格就是合理(劃算)的了。所以,巴菲特作出這項決策時沒有谘詢過任何人,很快就拍板了。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股價便宜不能看絕對值而要看相對值。從絕對值看,便宜的股價有可能意味著這是一隻垃圾股,這筆投資是煙屁股式的。他以喜詩糖果公司的買入決策為例,說明了怎樣看待這種相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