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經營管理層的一杆標尺(1 / 2)

伯克希爾的經營團隊在許多方麵都與眾不同,舉個例子來說,這些先生女士大部分都已經相當有錢,靠著自己經營的事業致富。他們之所以願意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並不是因為缺錢或是有任何合約上的限製,事實上伯克希爾並沒有跟他們簽訂任何契約。他們之所以辛勤工作,完全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而我之所以用“他們”這個字眼,是因為他們對這些事業完全負全責,不需要到奧瑪哈做演示文稿,也不需要編預算送交總部核準,對於任何開支也沒有繁複的規定。我們隻是簡單地要他們像經營自己祖傳百年的事業一樣來對待即可。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現身說法]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購買的股票其負債率一定要低;公司負債率越高,那麼你的投資風險就越大。他認為,企業負債究竟是因為業務發展所需不得不產生的,還是帶有某種個人恩怨和企圖不負責任地大肆擴張,實際上是檢驗管理層的一杆標尺。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9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團隊在許多方麵與眾不同。例如,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已經相當有錢,之所以願意繼續留下來工作,並不是為了要養家糊口或者不得不這樣做,恰恰相反,他們完全是因為熱愛自己的事業。正因如此,伯克希爾公司對他們的要求是,要把自己經營的該企業當作是自己祖傳百年的寶貝一樣來對待,並且完全負責,而不需要到公司總部去彙報。

在巴菲特看來,如果經營管理層能夠把企業當作“自己的”企業來對待,就一定能盡心盡力。相反,如果總部通過各種各樣的“製度”來加以製約和規範,總有百密一疏的地方,反而沒有前者好。

所以,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與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那些明星經理人經常保持這種互動方式,這種互動方式與他們和伯克希爾公司股東之間保持的互動模式相一致,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要站在對方立場上看問題。巴菲特認為,經營管理層如果總是從股東角度考慮的話,就不會出現賭博行為式的負債經營,負債率就會降到最低。

俗話說:“冷,冷在風上;窮,窮在債上。”一個企業如果沒有不必要的負債,相反還有充裕的現金,這個企業的業績就差不到哪裏去。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9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1995年收購了猶他州家具行業的龍頭老大R。C。Willey公司。原來的經理人Bill以及該公司大部分經營團隊都是摩門教徒,根據他們的宗教習慣星期天是不做生意的。按理說,星期天正是銷售旺季,Bill繼續領導該企業後依然堅持星期天不營業的慣例,這讓巴菲特多少有些不爽,可是巴菲特又不能過多地進行幹涉,因為歸根到底該企業是由Bill在具體負責經營管理的。

但是,讓巴菲特感到欣慰的是Bill真心實意把企業看作是自己的來經營管理,不但負債很少,而且業績蒸蒸日上。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數據是,自從1954年Bill接手管理該公司以來,年銷售額從當時的25萬美元一直增長到1999年的3.4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