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民中有太多的人不要說這些內容了,就連自己所購買的股票在哪裏、從事什麼業務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該公司主要生產些什麼產品、提供些什麼服務,其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如何了。
換句話說,就好像你把自己的資金交給某個人打理,可是這個人究竟拿你的錢到哪裏去了、去幹什麼、能不能賺到錢,你一概不知,這種所謂投資的風險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也許有投資者會問,簡單易懂的經營業務會產生高額獲利嗎?巴菲特對此是這樣認為的。他說,超乎尋常的投資成果,往往隻是通過普通的事情來獲得的,關鍵是該企業怎樣把這些非常普通的事情處理得異乎尋常地出色。這頗有一點“平凡中見偉大”的意味。容易看出,這就是巴菲特為什麼特別注重公司管理層是否優秀的原因所在了。
關於這一點,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比比皆是,但最突出的還是他投資可口可樂公司和華盛頓郵報公司兩隻股票。
可口可樂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軟飲料生產和經銷商,巴菲特從5歲時就喜歡喝可口可樂,並且在6歲時就從他爺爺開的小賣部裏“批發”出來賣給其他小朋友。當時的一箱可口可樂是6瓶,每箱0.25美元。巴菲特賣給鄰居們的價格是每瓶0.05美元,利潤率是16%。
如果這也算是“業務”,那麼這可謂最簡單明了的業務了。巴菲特從1988年起開始投資可口可樂公司,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該公司的業務通俗易懂——公司采購原料後,製成濃縮液,然後賣給裝瓶商;裝瓶商再把這種濃縮液和其他成分配合在一起,製成可口可樂飲料賣給零售商。可口可樂公司擁有裝瓶商的控股權,主要品牌有可口可樂、雪碧、芬達等,銷售網絡遍及全球,甚至全球每天有多少人喝可口可樂都能簡單計算出來。
再以華盛頓郵報公司為例。巴菲特的爺爺曾經在內布拉斯加擁有一家報社,並且親自擔任編輯;他的奶奶則在一家庭印刷廠負責製版。巴菲特的父親,在內布拉斯加大學讀書時就擔任報社編輯;巴菲特本人也擔任過一家報紙的分銷管理員。所有這些都表明,巴菲特對報社的整個運作過程非常了解。其他投資者或許不了解這種類型的股票,而巴菲特非常熟悉其操作過程。
1969年,巴菲特收購了《奧瑪哈太陽報》及其一係列周報。有了這次“實習”過程,巴菲特從1973年起大規模投資華盛頓郵報公司。憑什麼?就是憑他對這樣的業務非常熟悉,知道投資這樣的股票能賺錢。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所買的股票業務內容要簡單易懂,這樣才能對它的價值作出可靠評估。當然,每個人熟悉的領域不同,“簡單易懂”的標準也不一樣。但有一點很明確,隻有你能理解的業務才能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