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書先生(2 / 2)

“什麼意思,有種你把話再說一遍!老子抽子你!”鄧紹良挽起袖子,就準備向老幺動手。

李清把鄧紹良拉住:“營長同誌,營長大人,你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隻是讓特戰營給大家上幾天課,老總他們有沒有點名非你去不可?”

“那倒沒有。”

“那不就得了,放著一個現成的職業教師不用,老幺說的沒有錯,你就是活該,哈哈……”

“對啊,我怎麼把潘先生給忘記了!老天爺,這都什麼事啊!”鄧紹良無緣懊惱,差點就葉血三升。

經過李清的提醒,鄧紹良這才想起潘文來,放著這樣一個專業教師不用,鄧紹良每當想起來都感覺自己腦袋缺根筋。

這樣,潘文在教育界重出江湖,拿起他久違的教鞭,深入淺出地講授新課,潘先生從此成為紅二軍團的風流人物,人氣蓋過鄧紹良,直*軍團部那幾隻老狐狸。

1931年夏,鄧紹良參加革命三個月後,蘇區的形勢發生極大的變化。蔣介石為了扼殺革命,大規模地向蘇區發動圍剿。在第一此圍剿失利後,蔣介石調集7萬大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兵分三路,企圖一舉蕩平洪湖蘇區。

第一路,五個旅又一個團,從武漢出發,沿嘉魚向洪湖蘇區進犯;第二路,三個旅,從荊州出發,出發,進犯公安,監利;第三路,六個旅,從長沙出發,進犯蘇區的湖南部分南線華容一帶。

紅二軍團雖然是一個軍團建製,但從來沒有滿過員,總兵力不足萬人,裝備差,彈藥缺乏。雖然鄧紹良把他的全部家當都上繳充公,但還是無法彌補紅軍在裝備方麵的差距。

大敵當前,眾寡懸殊,不能硬拚,蘇區開始轉移群眾,掩埋物資,做戰前動員,為反圍剿做好準備。

就在紅軍整裝待發的時候,紅二軍團部發生了激烈的爭論。-麵對怎麼反圍剿這個老問題,本來是不會有什麼分歧的,過去,麵對著強大的敵軍,紅軍堅持段德昌首創的“敵來我飛、敵去我歸、敵多則跑、敵少則搞”的遊擊戰術,避實擊虛,與敵人玩捉迷藏的遊戲。

這時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雖然效率低,但總能打勝仗,對於裝備低劣的紅軍來說,簡直就是量身定做一般,被紅軍軍官們玩的得心應手。

現在,洪湖蘇區遊擊戰十六字訣的創始人段德昌同誌,居然提出要改變這種作戰方略!這一下子,仿佛在平靜的湖麵上投下一顆大石頭。

軍官們搞不懂段德昌為什麼要放棄他的思想結晶,那可是用千千萬萬紅軍戰士的鮮血換來的經典啊,段德昌有敗家的嫌疑,在這一點上,連賀龍和周逸群都有意見了。

段德昌有自己的想法,以前堅持十六字訣,那事沒有辦法的辦法,裝備實在是太差,兵員有不占優勢,除了捉迷藏,遊擊戰,實在是沒有別的什麼好辦法。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事情的變數就是有了特戰營的加入,不僅提高了紅軍的整體戰鬥力,還掌握了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刃。對於特戰營,三百人雖然不算多,但隻要運用得當,可以抵得上三千甚至三萬人,對於特戰營的戰鬥力,他和鄧紹良一樣充滿信心。

於是,段德昌形成了以特戰營唱主角,常規部隊配合的想法,當然,在適當的時候,老傳統是不能丟的,該跑的時候還是要跑的。

段德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軍官們仔細斟酌段德昌的意見,但想來想去,覺得段德昌在拿蘇區做賭注,是在冒險,搞得不好,會葬送整個蘇區,結果大多數人不同意段德昌的戰法。

段德昌據理力爭,毫不鬆口,鄧紹良也在會上發了言,認同段德昌的戰法,並保證不會出問題。

於是有些激進的軍官暗罵著“鄧紹良你算老幾”,懷疑段德昌戰法的合理性。

最終,賀龍和周逸群決定,還是不能拿蘇區冒險。但是也適當地考慮段德昌的意見,那就是在反圍剿開始的時刻,在敵人還沒有進入蘇區之前,由特戰營擇敵一路,自己選擇戰機,打一仗試試,如果勝利,就可以堅持這種戰法,當然如果不勝,哪還有什麼好說的,乖乖跑路吧!

好歹,紅軍上下麵對如何反圍剿,再一次達成一致,所有的目光都望向特戰營。

鄧紹良的特戰營感到鴨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