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在湘鄂川打響回馬槍(2 / 2)

知識鏈接

趙恒惕本來是一個資深軍事強人,在保境安民方麵有著過人的才能,尤其是民主思想,在他同時期的梟雄中幾乎無人能及。他在中國近代史上創下了兩個第一。他主政湖南期間,組織製定了《湖南省憲法》,成為中國第一部正式通過的省級憲法。他本人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依據省憲產生的“民選省長”,勵精圖治,促進了湖南早期現代化的發展。但趙恒惕的弱點是缺乏長遠眼光,滿足於一省自治所取得的成效。而最為致命的,是他沒有勇往直前的意誌力,以致在逆境中心灰意冷,輕易放棄自己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

正是這樣的性格軟肋,趙恒惕堅決反對北伐軍入湘作戰,被迫下台後一蹶不振,隱居上海學佛誦經。抗戰期間,他本著愛國之心複出擔任湖南臨時參議會議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上將軍事參議。此間靜心修煉,一心做虔誠的佛教徒。去台灣後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資政。而大部分時間從事佛教活動,曾任台灣佛教會會長。

8月28日,杜錫珪率領多艘軍艦,運載作戰部隊,長驅直入嶽陽。湘軍麵對從來沒遇過的海軍,根本無力還擊,眼看軍艦與部隊炮轟嶽州城。此時,趙恒惕正坐鎮嶽州指揮,鐵路橋梁被毀,隻好坐轎逃跑。直軍海陸齊進,湘軍戰線一敗塗地。

此時的趙恒惕調動不靈,四麵受敵,跑回長沙時,傷兵滿街,慘不忍睹。長沙恐難以守住,隻有退守湘西。正當他匆忙部署撤到湘西之時,駐長沙英國領事提出願從中調停,這是趙恒惕求之不得的。戰場上打不贏,談判桌上自然討不到便宜,隻好無奈讓出嶽州。

吳佩孚之所以同意英方調停,主要是考慮到要全力對付已進入鄂西的川軍。原來,趙恒惕之所以決意“援鄂”,就是熊克武到長沙作了秘密承諾,川軍不公開宣布“援鄂”,但隻要湖南前腳動身,“四川援鄂軍”後腳就到。

川軍將東進“援鄂”作為擴大勢力範圍的關鍵一戰。劉湘任總司令並親率第一路軍,派湖北籍將領潘正道為前敵總司令。川軍沿江順流而下,占領巴東、秭歸後,由長江南北岸分兵為三路進攻宜昌。大軍壓城,直軍剛打跑湘軍未及休整,情勢危急。而此時趙恒惕卻不知川軍行動迅捷,忙於與吳佩孚議和。既已與湘軍停戰,吳佩孚迅速調派勁旅日夜兼程,趕赴宜昌迎敵。

9月14日,吳佩孚乘坐楚泰艦趕往前線督戰,指揮部隊奮力擊退先期威脅宜昌的川軍,可未等直軍喘息,川軍南路一部又進抵磨盤山,宜昌再次告急。18日,吳在長江北岸架炮轟擊南岸川軍,南北兩岸川軍被迫撤退。從18日到27日,直軍有了海軍參戰,先後奪回失地,趕跑了鄂西的川軍,粉碎了川湘並吞湖北的圖謀。

川軍退出鄂西,吳佩孚不再追擊,主要是考慮到四川易守難攻,還要應對北方奉係和南方孫中山。吳佩孚將盯住川軍的責任交給孫傳芳,將對付湖南的責任交給張福來。吳佩孚不失時機,回師兩湖,掌控湘鄂川戰爭,實現一統河山的理想又前進了一大步。

知識鏈接

吳佩孚擬召開國民大會並草定大綱八條:

(一)定名。為國民大會。

(二)性質。由國民自行招集,不得用官署監督,以免官僚政客操縱把持。

(三)宗旨。取國民自決主義,凡統一善後,及製定憲法與修正選舉方法及一切重大問題,均由國民解決,地方不得借口破壞。

(四)會員。由全國各縣農工商會各會各舉一人為初選,所舉之人不必以各本會為限。如無農工商會,寧缺勿濫。再由全省合選五分之一為複選。俟各省複選完竣,齊集天津或上海,成立開會。

(五)監督。由省縣農工商學各會長,互相監督,官府不得幹涉。

(六)事務所。先由各省農工商學總會共同組織,為該省總事務所,再由總事務所電知各縣農工商學各會,克日成立各縣事務所。辦事細則,由該所自訂。

(七)經費。由各省縣自治經費項下開支。

(八)期限。以三個月內成立開會,限六個月將第三條所列諸項議決公布,即行閉會。並主張將南北新舊國會,一律取消,南北議和代表,一律裁撤。所有曆年一切糾紛,均由國民公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