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在湘鄂川打響回馬槍(1 / 2)

1921年6月24日,長沙。幾位考察湖南製憲的四川人來到星城,領頭的是前任四川督軍熊克武。湖南製定省級憲法成為當時的熱點,引起外省政界精英的關注。從1918年到1920年,熊克武主持川政,四川呈現出辛亥革命以來最穩定的局麵。在隨後的各方勢力角力之後,權力轉移到實力派劉湘手中。但劉湘是支持熊克武的,所以熊克武在幕後主導四川搞聯省自治,同時試圖將內部矛盾向外轉移。

那麼,熊克武此次湖南之行果真是來學習取經的嗎?他對趙恒惕援鄂倒王持何態度呢?

1921年8月9日北京政府任命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解除王占元湖北督軍一職,由蕭耀南繼任。王占元離開武漢時對送別的同僚說,沒想到“末節買隻死小豬!”他將失敗歸咎於趙恒惕與吳佩孚,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治理湖北的作為?

知識鏈接

王占元出生於河北邯鄲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父母早亡,年少時投入淮軍劉銘傳部當兵。因勤奮勇敢,被保送入北洋武備學堂學習。甲午戰爭時,王占元與張懷芝、曹錕等人參加了鴨綠江戰役。北洋時期王占元一直主張“和平統一”,但發聲微弱。晚年的王占元熱心慈善事業,為山東、河北等災區募集善款,東奔西走,深受百姓好評。

8月12日,吳佩孚悄然來到武漢,不過問湘鄂的戰事,卻要見敗軍之將孫傳芳。他非常看好孫傳芳在此次戰爭的表現,保薦其為長江上遊總司令。從此,孫傳芳便成為吳手下的一員驍將。可見吳佩孚表麵上對湘軍援鄂漠不關心,其實,他時刻關注戰場上的每一個細節,連敗將的勇猛表現都了如指掌。

吳大帥一到,新任督軍蕭耀南的風頭全被搶走了。吳佩孚不經意地過問了一下蕭耀南的人事安排,然後稍作調整,收編的部隊將帥唯吳大帥馬首是瞻。此時武漢,時人不知有蕭耀南,大家都望著吳大帥的一舉一動。吳佩孚到武漢不是來為王占元搞善後的,那麼,這位有著一統河山理想的北洋儒將有哪些動作呢?

啟程來武漢之前,吳佩孚已派旅靳雲鶚部開抵汀泗橋、河南宏威軍司令趙傑部開抵紙坊、陳嘉謨部開抵賀勝橋。隨後,又令張福來部、張克瑤部開抵漢口。嚴令各軍固守各自陣地,不得擅自單方行動。顯然,這是針對先期援鄂的靳雲鶚部擅自行動而定製的戰略部署。

靳雲鶚是靳雲鵬之弟,隨蕭耀南部坐守待命。可他看到湘軍與鄂軍打得正酣,心動手癢,就瞧準時機向湘軍發動了偷襲,沒想到湘軍早有防備,碰了個硬釘子,不得不撤出汀泗橋。

湘軍經過幾次激戰,打敗了孫傳芳,趕跑了王占元。此時,群情振奮,鬥誌旺盛。吳佩孚雖坐鎮武漢,但一旦惹怒了勢不可當的湘軍,立足未穩的直係部隊將成甕中之鱉。但隻守不打不是吳佩孚的性格,他令蕭耀南跟趙恒惕說,王占元既已走人,接下來的事咱們好商量。

蕭耀南向湘軍提出停戰議和,這一方案正合趙恒惕的心意,畢竟吳佩孚這塊骨頭不好啃。於是趙當即下達停戰令,吳佩孚就有了從容布陣的時間。那麼,吳軍與湘軍談得攏嗎?

幾天之後,吳佩孚下令扣留來武漢等著和談的趙恒惕代表,向湖南開出價碼:第一,湘軍無條件退出湖北;第二,懲辦製造戰爭的湘軍師長宋鶴庚、魯滌平。同時,委任張福來為前敵總指揮,先前部署的兵力陸續開始攻擊湘軍。8月16日,吳又派海軍總司令杜錫珪率領建中、江元等艦協助陸軍向已占領寶塔州、嘉魚一帶的湘軍發起進攻。

趙恒惕沒想到吳佩孚會翻臉不認人,後悔不該下令停戰。8月22日,趙下達“寧死不退”回擊命令,嚴令軍官當逃兵,戰士可先斬後奏,戰士當逃兵,軍官可在陣前執法。旅長以上軍官必須親赴火線督戰,人在陣地在。

命令下達當天,湘直兩軍在汀泗橋展開激烈爭奪戰,湘軍組織了敢死隊,冒著炮火衝鋒前進,連續衝鋒奪取直軍4挺機關槍。在兩天的激烈戰鬥中,汀泗橋火車站幾易其手。到了25日靳雲鶚所部被湘軍團團圍住,動彈不得。那麼,靳雲鶚這名猛將能從重圍中脫身嗎?

在戰鬥中,直軍槍支遺棄一地,有著“叫花子軍”之稱的湘軍士兵紛紛撿拾武器,於是靳雲鶚瞅準時機,發起大反攻,湘軍招架不住,節節敗退。同時湘軍一部長官受過吳佩孚的恩惠,率部倒戈,形勢突變,湘軍人心動搖。吳佩孚又令海軍在金口決堤,淹沒湘軍陣地。趙恒惕聞訊立即趕赴前線,處決了兩名延誤軍機的團長,湘軍這才繼續拚命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