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禍天下44(1 / 3)

第四十四章 九龍奪嫡

後來,老大因野心太過暴露,遭康熙帝終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兩次廢黜,其中第二次廢黜後將其終生圈禁並昭告天下,說再不會立他了,也不許任何人再舉薦他為太子;老三胤誐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車之鑒,不敢再攪這塘渾水,主動早早退出了競爭行列。這樣,實際的競爭者隻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後,老四雍親王胤禛勝出,即雍正皇帝。

聽到桃子的故事,蕭逸飛躺在桃子的腿上看了桃子良久,桃子看著蕭逸飛說道“告訴我,你想知道故事中哪一個皇子的細節!”蕭逸飛看著桃子的眼神中,充滿了疑惑、費解、希望、更多的則是震驚!

想了想蕭逸飛說道“雍正,我想知道四阿哥胤禛的一切!”聽到這裏,桃子心裏一涼,卻還是開口講述著四阿哥的一切!

康熙一生共生了三十五個兒子,除十一人夭折外,序齒的就有二十四人。截止第一次廢太子時,除早夭和沒出世的外,包括允礽在內共有十六人。其中最大的庶長子允禔三十七歲,最小的第二十子允禕才兩歲。

這就是說,自康熙第一次廢太子後,除年幼者外,其餘諸如大皇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六子允祚、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禟、皇十二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皇十四子允禵等人誰不渴望被冊封為太子?尤其是大皇子允禔,自認為身居長子位,才華橫溢,備受父皇垂愛,總以為自己出人頭地的時候到了。

廢嫡必立長,使允禔更加得意忘形的是:康熙在廢掉允礽前後,總是讓他留在禦前保護父皇安全。父皇這樣信任自己,莫非是想立自己為太子?於是允禔提議廢掉允礽!誰曾想康熙一聽卻大大傷心。

他認為允禔用心太險惡,故在拘押允礽當天就宣布:“我以前命令允禔侍衛朕躬,並非想立他為太子。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做皇太子?”這使允禔大失所望。與此同時,聰明能幹的皇八子允祀大逞其“組織才能”,到處拉幫結夥,連碰了一鼻子灰的允禔也轉而支持他。允祀同黨紛紛舉薦允祀,使康熙皇帝深感事態的嚴重性,結果,他龍顏大怒,竟將允祀軟禁起來。

允禔、允祀太過鋒芒外露,自然不討康熙喜歡。當然也就與儲君無緣。胤禛與允禵為同母兄弟,各懷本領在身,極討父皇喜愛。有種種跡象表明,康熙駕崩前的確想在他倆中選一個為太子。怎奈年高多疑的康熙幹脆來個沉默是金,不肯表態,以不變應萬變。

應該說,胤禛在諸兄弟爭儲位的勾心鬥角中,處於非常有利的境地。允礽二次被放廢後,盡管有人為其鳴冤叫屈,但康熙已無意於這個使他傷透腦筋的孽子了。同時,因允禔急躁冒進,允祉鮮有治國才幹,都被排除在新立太子之外。那麼,胤禛便成為兄弟中可能被立為太子的最年輕的一個。

對此,頗有政治頭腦的胤禛自然是心知肚明。但康熙被廢太子搞得痛心疾首,對再立新太子,當然得謹慎從事。這點,胤禛心裏也有數。那麼,康熙心目中最理想的繼承人是怎樣的呢?他沒明說,隻言“必能以朕心為心者”方能有希望成為儲君。不過,通過父皇對諸子的好惡態度,胤禛似乎摸透了康熙的心思,也清楚了自己該怎麼去做。

於是,胤禛便如履薄冰地活動起來:對父皇,他極力表現出一副關心孝順的樣子,又不露聲地展示自己的辦事才幹。他深知:“處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露其疑。”對奔走爭位的眾多兄弟,他則極力表現得與人無爭、事不關己,小心翼翼地接近他們。因為“處眾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琴,此有所爭,彼有所勝”,必須盡力避免成為眾矢之的。對皇帝左右的重臣,他極盡討好之能事,真真假假,不露形跡。因為“一言之譽,可不那麼容易;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讒,即可付禍根”。要做得天衣無縫,實屬太難。但胤禛卻別有心術,他以參禪信佛為掩護,讓眾人都以為他真的清靜無為與世無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