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施慈悲仙子降妖 發慷慨儲君結伴(2 / 3)

若花道:“剛才那個少年男妖,為何搽胭抹粉,裝作女人模樣?”多九公道:“侄女:你不知麼?他這模樣,是從你們女兒國學的,並且還會纏的上好小足,穿的絕妙耳眼哩。”林之洋忍不住要笑。小山不解,再三追問。婉如把當日女兒國穿耳纏足之事說了,小山這才明白,道:“怪不得前在東口那個道姑把舅舅稱作‘纏足大仙’,舅舅滿麵緋紅,原來是這緣故。”

忽聽眾水手喊道:“剛走的好好的,前麵又要繞路了!”多、林二人忙至船頭,隻見迎麵又有一座大嶺攔住去路。多九公道:“前年到此,被風暴刮的神魂顛倒,並未理會有甚山島。今年走到這條路上,純是大嶺。要象這樣亂繞,隻怕再走一年還不到哩。”林之洋道:“俺們上去探探路徑。”將船停泊,二人上了山坡。走了多時,迎麵有一石碑,上麵寫的也是“小篷萊”三個大字。多、林二人看了,這才曉得此山就是小蓬萊。多九公道:“怪不得那道姑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誰知今已到了。”隨即走回,告知小山。

小山歡喜非常,惟有暗暗念佛。因天色已晚,不能上山。次日,起個絕早;呂氏同婉如、若花也都起來。水手已備早飯,大家飽餐一頓,婉如、若花也要陪著同去。林之洋手拿器械,帶了水手,一同登岸,上了山坡,上麵有條山路,彎彎曲曲,雖覺難走,幸喜接連樹木,可以攀藤附木而行。林之洋攙著小山,小山手挽婉如,婉如手拉若花,慢慢步上山來,到了平川之地,歇息片晌,又朝前行。轉過“小蓬萊”石碑,隻見唐敖當日所題詩句,仍是墨跡淋漓。小山一見,淚落不止。又向四處細細眺望,暗暗點頭道:“看了此山景致,凡念皆空,宛如登了仙界。如此洞天福地,無怪父親不肯回來。此處不獨清秀幽僻,而且前麵層岩錯落,遠蜂重疊,一望無際,不知有幾許路程。此時隻好略觀大概。少刻回船,再同舅舅商議。

不知不覺天已下午。林之洋恐天晚難行,即同小山姐妹下山。及至到船,業已日暮。吃了晚飯,呂氏問問山上光景,小山道:“今日細看此山,道路甚遠,非三五天可以走遍。甥女父親既要修行,自然該在深山之內。若照今日這樣尋訪,除非父親出來,方能一見;若不自己露麵,就再找一年,也是無用。今甥女立定主意:明日舅舅在此看守船隻,甥女一人深入山內,耽擱數日,細細搜尋,或者機緣湊巧,也未可知。”林之洋道:“甥女獨去,俺怎放心?自然俺要同去。”小山道:“話雖如此。奈船上都是水手,並無著己之親;多老翁雖有親誼,究竟過於年老,此處又非內地可比:若舅舅同去,雖可做伴,船上無主,甥女反添牽掛,何能在內過於耽擱?與其尋的半途而廢,終非了局,莫若甥女自去,倒覺爽利。好在此山既少人煙,又無野獸,純是一派仙景,舅舅隻管放心。甥女此去,多則一月,少則半月。如能尋著固妙;即或尋不著,略將裏畫大概看看,亦即回來先送一信,使舅舅放心,然後再去細訪。必須如此,兩下方無牽掛。甥女主意已定,務望舅舅曲從。”若花道:“阿父如不放心,女兒向在東宮,也曾習過騎射,隨常兵器,也曾練過。莫若女兒帶了器械,與阿妹同去,也好照應。”婉如道:“若是這樣,俺也同去。”小山道:“妹妹與乳母一樣,行路甚慢,如何去得?至若花姐姐近日雖然纏足,他自幼男裝走慣,尚不費力,倘能同去,倒可做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