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去留無心,寵辱不驚(4)(2 / 3)

洞山說:“你問吧!”

雲居問:“你愛女色嗎?當你麵對誘惑的時候,你能從容應對嗎?”

洞山哈哈大笑地說:“我早就想到你要這樣問了!我看她們隻不過是美麗的外表掩飾下的臭皮囊而已,你問我愛不愛,愛與不愛又有什麼關係呢?隻要心中有自己堅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別人怎麼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無色,才能坦然麵對世間的各種誘惑。

16.隨遇而安

一天,無德禪師行腳來到佛光禪師處,佛光禪師對他說:“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禪者,可是為什麼不找一個地方隱居呢?”

無德禪師無可奈何地答:“究竟哪裏才是我的隱居之處呢?”

佛光禪師歎口氣,道:“你雖然是一位很好的長老禪師,可是卻連隱居之處都不知道。”

無德禪師就說:“我騎了30年馬,不料今天竟被驢子摔了下來。”

這樣,無德禪師就在佛光禪師處住下來。

有一天,佛光禪師請無德禪師講學:

一學僧問:“什麼是您禪師的家風?”

無德禪師說:“我不告訴你。”

學僧不滿地責問說:“您為什麼不告訴我呢?”

無德禪師也就不客氣地答道:“這就是我的家風。”

學僧更是認真地責問道:“您的家風就是沒有一句話嗎?”

無德禪師說:“打坐!”

學僧頂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著嗎?”

無德禪師拿出一個銅錢給學僧。

學僧終於省悟。

無德禪師再見佛光禪師,報告說道:“當行腳的時候行腳,當隱居的時候隱居,我現在已找到了隱居的地方!”

人生真正的自由其實就隨遇而安,坐在地上就是乞丐,隱居起來就是隱者,走在路上就是行腳僧。如同風吹蒲公英,落在何處何處就是家,這就是隨遇而安。

有個人到寺廟裏去玩,他看見菩薩坐在上麵,就問道:“請問菩薩,您在想什麼?”

菩薩說:“我什麼也沒有想。”

“那您的眼神我們為何猜不透?”那人又問。

“噢,是這樣,”菩薩安詳地笑了笑,繼續說道:

“我的心明靜得像水,可以清澈見底。我什麼也沒有想,也不受外界情況變化的影響。所謂的七情六欲,隻是你們見到喜歡的東西或高興或悲傷,而我除了吃的外,認為別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成為聖人了。把一個人比喻成佛,他一生下來,什麼都沒有,如果他能隨遇而安,當勞作時勞作,當休息時休息,能心情快樂,助人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活八百歲呢?”

“那我活這麼長時間幹什麼?”

“這個嘛,各人有各人的見識。”

“既然這樣,我可不想成佛,我就隨遇而安吧。多謝菩薩指點,下次再見。”

這個人走出了山門。

隨遇而安,並不是要人們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而是主張以豁達的心態來反觀世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善惡、美醜之別,一切皆是緣法,一切皆如止水,這樣我們就不會為世事所困擾,做個真快樂的人。

17.享受過程

從前,在山中的一個古廟裏,有一個小和尚被要求去買食用油。在離開前,廟裏的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並嚴厲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們最近得到的布施不是很多,你絕對不可以把油灑出來。”

小和尚答應後就下山,到廚師指定的店裏買油。在上山回廟的路上,他想到廚師嚴厲的表情及嚴肅的告誡,愈想愈覺得緊張,於是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絲毫不敢左顧右盼。

很不幸的是,在小和尚快到廚房門口時,由於沒有向前看路,結果踩到了地上的一個坑裏。雖然沒有摔跤,可是卻灑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惱,甚至緊張到手都開始發抖,無法把碗端穩。終於來到廚房時,碗中的油就隻剩一半了。

廚師拿到裝油的碗時,當然非常生氣,他指著小和尚大聲斥責:“你真沒用!我不是說要小心嗎?為什麼還是浪費這麼多油,真是氣死我了!”

小和尚聽了很難過,開始掉眼淚。一位老和尚聽到了,就跑來問是怎麼一回事。了解事情的經過以後,他就去安撫廚師的情緒,並私下對小和尚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並且需要跟我做一個報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這個任務,強調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還要看風景、作報告。

不過在老和尚的堅持下,他隻有勉強上路了。在回來的途中,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真是美。遠方看得到雄偉的山峰,又有農夫在梯田上耕種。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這樣邊走邊看風景的情形下,不知不覺就回到廟裏了。當小和尚把油交給老和尚時,發現碗裏的油,裝得滿滿的,一點都沒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