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此時安南國王胡整不靖,永樂差嚴震直作使臣,到雲南詔沐晟發兵往征。宣過了詔書,到第二日,要回朝複命,來辭沐晟,忽看見一個和尚走進去。沐晟便吩咐掩門,不容相見。此時建文做和尚,出亡在外的消息,已有人傳說在嚴震直耳朵裏,今日又親眼看見,怎不猜疑到此,遂趨近沐晟,低低說道:“犬馬之心,正苦莫申,今幸舊君咫尺,敢望老總戎曲賜一見。”
沐晟聽了,假驚道:“舊君二字,關禍害不小,天使何輕出此言?”嚴震直道:“老總戎休要忌我,我已親眼看見。同是舊臣,自同此忠義,斷無他念。”
沐晟暗想:“他看見是真,若苦苦推辭,恐不近人情,轉要觸怒。”隻得低低說道:“天使既念舊君明此,自同此肝膽,同此死生,但須謹慎。”遂入內與建文說知,隨引震直入見。震直入到內廳,看見建文一個九重天子,今為萬裏孤僧,不勝痛楚,因哭拜道:“為臣事君不終,萬死,萬死!”建文亦泣道:“變遷改革,此係天命,舉國盡然,非一人之罪。今還戀戀,便足斷跡夷齊。但須慎言,使得保全餘生,則庶幾無負。”震直聽了,哽咽不能出聲,唯說道:“臣愧其無辭,但請以死,明心而已。”遂再拜辭出,歸到旅舍。忽忽如有所失,竟吞金而死。
地方官見使臣死了,自然備棺衾收殮,申交上司。上司自然奏聞天子。
沐晟聽知,暗暗與建文商議道:“震直一死,固是滅己明心之念。但死得太急,地方官奏報朝廷,朝廷未免動疑,又要苛求。雖昨日之見,無人得知,但府中耳目眾多,不可不防。況晟今又奉詔南征,師居此地,恐不穩便。”
建文道:“汝言是也。”因問程濟,程濟道:“居此者,正師之一難也。今雖已過,自宜遠隱,以避是非。”師方大悟,遂別沐晟出來。又問程濟道:
“出便出來了,卻於何處去隱?”程濟道:“隱不厭山深。弟子聞永昌白龍山,僻在西圍,甚是幽邃,可到那裏,自創一店,方可常住。”建文道:“此言有理。”大家遂同至永昌白龍山,選擇了一塊秘密之地。此時因有沐晟所贈,賢能二和尚,遂伐木結茆①,造成一座小庵,請師居住。
到永樂五年七月間,住了一年有餘,雖喜平安,卻不抄不化,早已無布無食,漸近饑寒。程濟無奈,隻得出來四下行乞。一日行乞到市中,忽遇見史仲彬,兩人皆大喜,仲彬忙問道:“如今師在哪裏?”程濟道:“師如今在白龍山上,結茆為庵,草草棲身。你為何獨身到此?”仲彬道:“我非獨身”。我因放師不下,遂約了何洲、郭節、程亨同來訪師。料師必在雲南,故相伴而來。因路上聞得朝廷遣都給事胡,往來湘湖雲貴,秘密訪師,故我①茆(máo,音毛)——同“茅”。此指茅屋。
四人不敢作夥招彰,夜雖約了行,當日裏則各自分行。這兩日,因我尋不著,正苦莫可言。今幸相遇,方不辜負我心。”說罷,就引程濟到寄宿之處,候何洲、郭節、程亨。三人齊歸了,與程濟相見過,算計夜行。此時是七月十八夜,月上皎潔,彼此相攜出門。上下山坡,坐坐行行,直行了二十餘裏,方到庵前。天已亮了,程濟叩庵。應能和尚開門,看見仲彬四人,忙入報師。
仲彬四人,亦隨入而拜於榻前,建文喜而起坐榻上。眾人問候了一番,各各淚下。隨即取出禮物獻上,建文一一收了。自此情興頗暢,因率仲彬等四人,日日在白龍山遊賞以為樂。住了月餘,四人要辭去,建文不舍。許何洲、郭節、程亨三人先行,又留仲彬住到永樂六年三月,方許其行。到臨行日,建文親送,痛哭失聲,再三囑咐道:“今後慎勿再來,道路修阻,一難也。關津盤詰,二難也。況我安居,不必慮也。”仲彬受命而去。建文在庵中,住過了兩年,乃是永樂八年。這兩年中,眾弟子常常來問候建文,不至寂寞。
一日說道:“想我終身,隻合投老於此處。”程濟笑道:“且住過了一年,再算計也不遲。”建文驚問道:“為何住過一年,又要算計,莫非又有難麼?”
程濟笑而不言。不期到永樂九年,地方報知府具說:“白龍山庵中,常有不僧不俗之人,往來棲止,或歌或哭,蹤跡可疑。恐害地方,求老爺作主。”
府縣聽了,竟行牌地方,叫將白龍山庵拆毀。隻因這一拆毀,有分教:困龍方伏地,驚雀又移巢。不知後來如何,再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