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滅跡縱火焚宮 遵遺命祝發遁去(2 / 2)

正是:

可憐王者身,忽為佛弟子。

細想不須驚,太祖曾如此。

太祖未及終,建文全其始。

程濟就取出應文這張度牒,付與建文帝道:“此牒名與陛下相同,陛下應須領受。”建文帝受了。程濟複取那一張度牒,問諸君道:“有師必有徒相從,不知誰願為徒?”忽有二臣應聲而出,一個是禦史葉希賢,一個是吳王教授楊應能,俱說道:“臣二人名應度牒,已是前定之數,又何辭焉?”

建文帝大悅。程濟因又使溥洽替二人將發剃了,換上僧服,付與度牒,使其與帝相隨。其餘眾臣看見,俱伏地哭道:“臣等受陛下深恩,縱不剃發,也須從亡,少效涓埃①。何忍頻年食祿,而一旦危亡,便戛然棄去!”建文帝道:

“相從固好,但恐人多,惹出是非,反為不美。”程濟道:“事急矣,非留連之時。”建文帝因舉手揮諸臣退出。諸臣無奈,因大慟,拜別而去。程濟遵太祖遺命,先令禦史葉希賢,按察使王良,參政察運,教授楊應能、王資、劉伸,中書舍人梁良玉、梁中節、宋和、郭節,刑部司務馮,待詔鄭洽,欽天監正王之臣等十三人,從禦溝水關而出,約於神樂觀相會。然後程濟與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侍讀史仲彬,編修趙天泰,檢討程亨,刑部郎中梁田玉,鎮撫牛景先,太監周恕等九人,請建文帝至鬼門。

這鬼門內門在於禁中,外門直在太平門外,乃太祖暗設下一條私路,以備不虞,緊緊封鎖,無人敢走,不知內中是何徑路,盡皆惶惶。此時燕兵滿城,不敢從宮門直出,隻得同走到鬼門。見鬼門的磚門堅厚,磚門外又有柵門緊護,建文帝心驚道:“似此牢固,如何可啟?”牛景先道:“陛下勿憂,待臣啟之。”遂在近侍手中,取了一條鐵棒,要將柵門抉開。隻道年久還要費力,不期鐵棒隻一撥,那一扇柵門,早已撥在半邊,露出磚門。再將鐵棒去搗磚門,誰知鐵棒才到門上,還不曾用力,那兩扇磚門早呼啦一聲響,又雙雙開了。見一條路有物塞緊,眾皆吃驚,程濟忙上前,將塞路之物,扯了些出來看,原來是燈草,因奏道:“太祖為陛下心機用盡矣。”建文帝道:

“何以知之?”程濟道:“隻留此路,已見親愛之心。又恐空洞中蛇蟲成穴,一時難行,故將燈草填滿其中,使蛇蟲不能容身又無人窺視。今事急,陛下要行,隻消一次,便肅清其路矣。非親愛之至,誰肯如此設策?”建文帝聽了,不勝感激,又望太廟拜了四拜,方命近侍,點起許多火把,一路燒去。

果然燈草見火,隻一點著,便頃刻成灰。隻消半個時辰,早已將內鬼門直至外鬼門一路燈草,燒得幹幹淨淨,竟成了一條草灰之路,且溫暖而無陰氣。

君臣們平平穩穩走了出來。程濟恐人蹤跡,被看出破綻,又吩咐近侍,將內外鬼門,照舊關好。然後九人隨建文帝走到後湖邊。隻因這一走,有分教:

大位不保,年壽尚長。不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①涓埃——滴水與輕塵。比喻微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