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大喜道:“汝百姓既知天命,開城迎降,我又決水灌城何為。但不知約在幾時開城?”眾百姓道:“鐵布政守協甚嚴,今又聞朝廷差都督盛庸並陳暉領兵來幫手,隻在早晚便到,若到了一發難下手。事急矣,隻在今夜五鼓,便聚百姓開城。須求千歲爺親自領兵入城接濟,若是來遲,百姓便要受鐵布政之屠戮矣。”燕王道:“汝等既輸誠迎降,我自親身入城,拿擒鐵鉉。但汝等切不可誤事。”眾百姓領命去了,燕王遂收回決水之令。張玉因說道:“小將聞鐵鉉足智多謀,今百姓來降,莫非是鐵鉉之計?”燕王道:“孤城被圍了三月,百姓豈不困苦?今又聞決水灌城,自然慌張出降。多是實情。
縱是鐵鉉之計,不過伏兵城門。若吾兵得入,縱有伏兵,何足畏哉。”因檢點兵將,伺候五更入城。到了五更,果聽得西門城上,喊聲動地,又見燈火亂明,燕王知是百姓有變,恐去遲失了眾百姓之望,遂不候齊將士,竟先帶數十親隨精勇,飛馬而去。到得城邊,是眾百姓皆伏於地,齊呼千歲,欲擁燕王入城。燕王因往城中一看,見城中點得燈火就如白晝,靜悄悄,並不見有一兵一將。一時忘情,遂隨眾百姓躍馬入城。不期到了月城邊,眾百姓呐一聲喊,忽城樓上一聲鑼鳴,早豁喇一聲響,城門中忽放下一塊千斤閘板來。
燕王吃了一驚,忙拽馬往後退時,僅僅躲過身子,那馬早已被千斤閘板閘做兩半。燕王跌下馬來,喜得親隨精勇,俱跳下馬,扶起燕王,另上一馬,奔出城外。而鐵鉉在城上,把炮石彎箭,如雨放下。燕王身中數箭,幸有護身鎧甲,不致透入。後兵接著歸到營中,不勝大怒。遂命將士,繞城四麵,架起無敵大將軍鐵炮來打城。那鐵炮打到城上,轟轟喇喇,就象雷響一般,東邊打倒了幾處垛子,西邊又震坍了一帶垣基。鐵鉉看見城崩隻在旦夕,因心生一計,叫人將白木為牌,上寫“高皇帝神位”五個大字,用繩子遍懸掛於城上崩頹處。燕兵看見,不敢放炮,忙稟知燕王。燕王聽了,也無法處,隻得緩攻。鐵鉉乘其緩攻,叫人連夜修城,心內想道:“如此示弱,燕兵如何肯退?”因選募壯士,乘燕兵不意,突出擊之。擊了一處,忽又一處,燕兵雖不至大傷,也被他攏得不靜。忽聞都督盛庸,與陳暉的救兵皆到了,道衍因勸燕王道:“凡用兵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今圍濟南三月,頓師堅城之下,①反汗——反回。汗一出就無法反回。
可謂老矣,縱勝亦不能長驅,莫若暫還,再乘機出。”燕王大悟道:“卿言是也。”因下令撤圍,竟班師還北平去了。
鐵鉉就開城迎盛庸、陳暉入城,商量道:“燕兵雖退,非敗也。還須緊守,不宜輕視。”盛庸道:“燕兵雖然屢勝,皆是李景隆毫不知兵之所致也。
今遇明公才略超群,善於守禦,僅一孤城,便不能破。今撤圍而去,雖其知機,然用兵之妙,亦可見矣。何不乘其情歸①,恢複了德州,諸郡縣也見得朝廷專天下之威命,雖暫敗必複,非一隅之比。”鐵鉉以為然,遂與盛庸進兵北向。不月餘,竟將李景隆所失的德州諸郡縣,俱收複了。忙遣人報知朝廷。
隻因這一報,有分教:事動君心,謀生藩府。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①惰(duò,音跺)歸——精神不振、疲憊,無心前進。《孫子兵法》:“避其銳氣,擊其惰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