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注意孩子的社會化問題(3 / 3)

要真正做到對孩子民主和寬容,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所以心理學家針對家長如何培養自己的良好管教風格,提出了一整套訓練的方法和技巧。這種訓練技巧有兩個核心,一個是家長不應是個發號施令者,而應是個好聽眾,通過主動的傾聽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另一個是共同參與解決問題,讓孩子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分析思考,提出問題和把握問題,而且在共同解決問題中建立和協調感情。要想與孩子達到和諧的溝通,家長應當盡量了解和分享孩子的感受,多和孩子說話,和他們一起活動,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實際表現做孩子的榜樣。

①跟孩子說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家長積極主動準確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覺,以達到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當孩子還是個孤立無助的嬰兒時,家長就應該經常地跟他講話。這樣不僅能給孩子盡量地提供語言環境和交流感情的機會,而且通過這種方式,既讓家長可以學到應該如何與孩子交談,又為孩子提供早期理解成年人語言含義的可能,同時也鼓勵孩子盡早學會口語表達。家長主動地表達和傾聽能為孩子提供外在環境的溫暖和安全,使他們有機會和可能充分地向外展現,學習與人交流和探索周圍環境中的新鮮事物。

②了解孩子的感覺和意向。盡管嬰兒還不能清楚地用語詞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意向,但他們還是能用姿態和聲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因此,家長要做到真誠地傾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消除孩子的困惑。同時,孩子在與家長不斷的交談中,才能學會像家長那樣真心地關注他人,體驗他人的歡樂和痛苦,具有同情心。許多家長中,很少有人做到真誠地傾聽,而常會在孩子身邊忙於自己喋喋不休地說教。家長如果能做到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會很願意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感覺。這種傾訴本身就可消除孩子的許多煩惱。

③分享孩子的感受。家長與孩子之間應充分地交流彼此的感受。孩子經常會有心裏不痛快的時候,如果他們長時間地處在不愉快心情的包圍中,壓抑和鬱悶會滲透到幼小的心靈中,甚至還可能表現為生理上的不適以致疾病。所以,要讓孩子體驗、理解、分享他人的感受,並學會表達出來,這樣孩子心情有什麼不舒暢的地方,也會通過分享得到宣泄,避免孩子體驗孤獨無助的感覺。許多家長不了解溝通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樣溝通,他們從來不向孩子說自己的真實想法,如對孩子不滿意的時候,也不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當孩子有許多不良的行為時,孩子往往不知道家長也不能忍受了。這樣的交流是非常成問題的。

孩子在具有獨立活動能力以後,非常願意參加各種活動。他們在活動中不但學習操作技能,而且產生興趣,充滿愉快的情緒。所以,家長應當有意識地與孩子一起,吸引他們逐步地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逐漸建立起他們的責任感。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出現後,他們喜歡獨立地去做一些事。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缺乏做事經驗而拒絕他們參與的熱情,否則會使孩子喪失鍛煉獨立性的機會。

當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他們要通過各種活動積累經驗,認識事物,掌握事物的特性和變化的規律。嬰兒的智慧是在運動操作,以及在成年人的引導下,在與成年人之間你來我往地不斷交流中發展的。而且,與家長一起做事,可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聯係,分擔所遇到的困難,分享共同的成功喜悅,極其有利於增進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

(7)多鼓勵孩子:家長要想拓寬孩子的社會化程度,不僅要在主觀上理解關心孩子,而且在實踐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給孩子創造一個能達到最優、最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要注意塑造孩子的行為,鼓勵孩子,相信孩子,相信他們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他們能戰勝麵對的一切困難。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鼓勵孩子:

①家長要注意發現孩子的優點,不要隻看著孩子的缺點。再調皮的孩子也有優點,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讓別人肯定自己。家長要及時而充分地表示對他的能力和優點的欣賞,並讓孩子感到家長是肯定他們和愛他們的。發現孩子的優點並鼓勵他是教育的起點。但不要表揚太多,因為過多的表揚會使孩子盲目樂觀、自信。

②家長不要嘮叨不休。很多家長反複對孩子嘮叨和埋怨,不管孩子做事的結果如何,家長都應鼓勵孩子盡力去做,並且給予他們充分自由的餘地,讓他們學習在做的過程中體驗到失敗的經驗和體驗成功感。即使孩子不能成功地完成,隻要他們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的,就應該給予他們肯定。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如2~3歲的孩子也會擔心或害怕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家長應當鼓勵孩子去探索新鮮事物,敢於了解未知,勇於承擔後果和經受挫折。

③相信孩子。家長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自我的成長使得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家長應當允許他們去嚐試,去獨立地麵對現實世界。許多家長非常希望幫助孩子幹一切事情,其結果孩子長大後不能幹任何事情,如果讓孩子獨立去幹事情,孩子的個性中就會建立起自信、積極和樂觀的態度。

④注意表揚孩子。表揚不同於鼓勵,表揚是在孩子有良好表現後才給予他們,表揚好的行為比懲罰不好的行為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東西,它能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以及麵對世界的勇氣。表揚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對孩子由衷的讚美,也可以是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給孩子一些小禮物。但表揚不能無原則地濫用,太多不必要的表揚會令孩子養成驕傲自滿、經不起批評的壞習慣。

⑤不要迷信懲罰。我國很多家長非常迷信懲罰作用。懲罰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必要的,但是如何應用則是一個非常科學的事情。懲罰是為了孩子從行為效果的相反方麵來接受教訓,對孩子實施懲罰時,應在孩子犯錯誤的當時,因為這時孩子的印象必然深刻。而離孩子犯錯誤的時間長了則不要再進行懲罰,否則,效果就不好。不要無原則地懲罰,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懲罰的時候要說明理由,應該讓孩子了解為什麼懲罰他,這樣他就能吸取錯誤行為的教訓而有所改變,以後犯同樣錯誤的可能性才會減少。在一個家庭中,應由家長中與孩子最親近的人對孩子實施懲罰,因為密切的親子關係使他們彼此之間更易溝通,更多理解,有時語言的訓誡或懲罰就可以被孩子接受。要注意懲罰並不是打罵,懲罰也不是家長的粗暴態度。懲罰有很多的方法,如取消事先答應好孩子的一次旅行,或者是取消答應給孩子的一個禮物,或者取消當天的飯後糖果,或者是對孩子采取“不理不睬”。這樣的懲罰,有的時候比打罵孩子管用。懲罰不要太頻繁,家長過於頻繁地使用懲罰,可能會使孩子由於無法逃避懲罰而變得畏縮不前,產生無助感,不利於改正錯誤;而且,當孩子稍大以後,他們對家長粗暴、頻繁的懲罰行為產生反感,會更加助長他們對家長的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