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如何對待行為粗野的孩子(2 / 2)

2.鍛煉孩子獨立性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從蹣跚學步的嬰兒逐步成長為一個有自主性、有自己的愛好、會玩耍的獨立的個體。一方麵他們的獨立性不斷提高,他們有時不接受家長對自己的完全控製,有時他們要表現自己,願意努力自己做事,這些表明孩子正在成長。但另一方麵,孩子由於對一些事物了解得很膚淺,並且生理上也沒有成熟,常常不能成功地做他們想做的事。因此,他們經常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感到不愉快、煩躁、懊惱。家長應該讓孩子獨立嚐試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

幼兒在活動中所受的挫折可能來自他周圍的成年人、同伴、他們的玩具,甚至他們自己。有時家長為了孩子的安全、家裏的整潔等原因而不得不限製他們的活動,這種限製可能在不經意間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讓他們感到氣憤,家長應當讓孩子在限定的範圍內自由活動,如給孩子一個有圍欄的比較大的空間。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態度要溫和,力圖使孩子理解,讓他們在接受限製時的挫折感盡量降低。

幼兒還不能隨心所欲支配他們周圍的東西,這常常給他們帶來挫折感,他們也不斷從挫折中吸取教訓,學習經驗。但是,如果孩子遭受的挫折太多,則會使他失去信心和興趣,不再堅持嚐試,或者養成依賴家長的習慣。所以,家長要注意鍛煉孩子的這種能力,家長在給孩子挑選玩具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選擇適合他們年齡和愛好,能讓他們獨立操作又開動腦筋的玩具,這樣的玩具才有助於孩子的發展。當孩子逐漸長大,可以自由地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也可能感受到同伴帶來的挫折感。由於這個年齡的孩子處於自我中心階段,不能很好地體諒別人的感受,還不善於與人交往。如果遭到同伴的粗暴對待或拒絕,孩子就會產生挫折感從而感到失望。與同伴的遊戲是幼兒社會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與周圍的小朋友玩,有的家長認為一些孩子的檔次太低,而有的家長則害怕孩子受到欺負,而不願意孩子與其他人玩。其實,家長應當知道,孩子正是在遊戲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人打交道的。如果擔心孩子在和同伴玩耍時遭受挫折,家長就限製孩子的活動,這樣將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還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受欺負,則保護在孩子的左右,看到孩子和同伴起了衝突,立刻怒氣衝衝地找人家興師問罪,這種做法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不利於他們學會獨立地去解決問題。有一個20多歲男青年,在外麵受到了欺負後,還需要家長去幫助解決,自己沒有一點能力解決問題。這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失敗。正確的做法是家長應該及時了解情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與同伴交流,以及再遇到類似情況時應當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態度和做法,要幫助他們從小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挫折感始終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一些孩子在這個時期處理得不好,最終將會令孩子感到沮喪和自卑。對許多活動都回避、退縮,將給他們的人格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家長應盡量鼓勵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可能讓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獨立地去應付這些事情,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要包辦代替,這對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