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3~4歲的孩子在百貨店裏捉弄家長,當家長叫他的時候,他偏躲起來,還要求家長為他買好吃的。而家長一拒絕他的要求,他就當場大發脾氣,叫家長無地自容。孩子知道,家長怕丟臉,並不希望當眾懲罰自己,對於這樣的孩子該如何處理?如果孩子知道在某些場合之下,家長平素的管教和要求並不管用,那麼,孩子在這些“安全區”裏就會有一些平常不能有的表現。家長可以在下一次要逛百貨店之前,先同孩子談妥,告訴他家長的要求,讓他明白家長不是在開玩笑。如果他又玩起同樣的把戲時,就帶他到廁所或百貨店外麵人不多的地方,教訓他一下,這樣孩子就會學乖了。所以,家長要看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否則,孩子是很難管教的。
很多家長事先沒有把規矩定得很清楚,在約束孩子的時候自己也難免猶豫不定,不知從何管教起。如果家長對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都定不下來,那孩子就更無所適從了。因此,除非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非常清楚的,否則就不能懲罰孩子。
5.處理孩子言行問題的技巧
(1)不簡單地說“不”:家長要區別對待孩子的言行,不要簡單地說“不”。對孩子的行為要合理分析,如果孩子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家長要及時地說“不”。而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不如依著孩子,讓他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一下,吃一次虧,則孩子下次再也不會這樣做了。
(2)區別對待孩子的情感、想法和行為:將孩子的情感、想法、心願與行為區別開來,分別對待。有的家長對這些不加以分辨,把孩子的情感、想法和心願都加以限製,這是不對的。孩子的情感和想法不管怎樣幼稚、愚蠢、荒誕都應允許其表達,家長也應該對此有所了解。家長要學會分清孩子的情感、想法和心願,並表示理解,對消極情感應予以消除,對某些好的想法和心願可以予以部分滿足,而對孩子行為方麵的問題則應予以製止和疏導。例如,一個4歲的孩子想要把小貓的腳爪全部剪掉,家長可以接受孩子的這種想法,因為孩子的想法是有根據的,他也經常地剪指甲,但應毫不猶豫地製止孩子的行動,並告訴孩子,“如果貓的指甲剪掉了,就會在上樹的時候摔跟頭。”
(3)還給孩子自由空間: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某種心理距離,人們的心理上的空間一旦被侵犯,就會引起不愉快的體驗。孩子雖然年齡較小,也需要一定的心理空間,即使是他的親人侵犯了他的心理空間,也會引來孩子較為強烈的反應。而有的家長出於自己自私的心理,有想控製、支配孩子的心理,或對孩子放不開,隨便幹涉孩子的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使孩子沒有心理空間,或者是心理空間縮小。這樣孩子的獨立性很差,依賴性強,不能做任何決定,長大後他們對父母既愛又恨,既想脫離父母又離不開父母,有的孩子甚至出現強迫症狀。
(4)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許多家長由於愛孩子,對孩子幹什麼事情都不放心,所以對孩子包辦代替,什麼事情都不放心讓孩子去做。這樣的家長總是緊緊地把孩子攬在自己的羽翼下,不給他“學飛”的機會,這等於在害他,因為孩子大了總要學會自己獨立,最終要走出家長的庇護,獨自經曆社會上的風雨。現在不進行鍛煉,到了他需要獨立的時候已經晚了。所以,家長要注意放手,少幹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多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行動。
(5)學會限製孩子的技巧:
①要了解孩子的心願,“你今天非常想與同學一起去公園玩去嗎?”
②可以限製孩子行為,“以前你說過你不完成作業不出去玩的。”
③滿足孩子的部分心願,“你如果想去,一定要在今天中午吃飯前回來,下午不管多累也要完成作業。”
④消除孩子的抵觸情緒。家長可以說出自己對孩子心情的理解:“許多人都喜歡玩,爸爸媽媽也是這樣,但是你要知道責任更重要,要把重要的事情辦完,才可以進行娛樂,以後希望你寫完作業後,再與同學一起去玩。”這樣既明確了對孩子行為的限製,又給孩子以安慰,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就容易被孩子接受。
專家提示:
孩子成年前,身體各係統發育尚不完善,中樞神經係統發育尚不成熟,孩子的情緒有時不太穩定,自控能力較差,愛衝動,容易發生各種意外。所以,家長要時刻提醒孩子,遇事要冷靜,千萬不能一時衝動而幹出傻事,否則遺憾終生,而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