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孩子意誌訓練方法
“寶劍鋒自磨礪出”,孩子的意誌需要鍛煉。下麵介紹一個意誌訓練的“樂觀實驗”法:
樂觀的人在麵對失敗時並不灰心,他們把失敗看成是一種暫時的、可變的事情,隻要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難,改變現狀,爭取成功。所以,樂觀的態度是戰勝挫折的重要武器。培養孩子樂觀的態度就能使孩子勇敢地麵對挫折,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樂觀試驗”就是通過苦難,走向歡樂。方法是家長為孩子設置一些“挫折”情境,讓孩子在這些情境中去得到鍛煉,磨煉意誌。這種“挫折”情境的設置,要求家長根據孩子的能力特點來設計,要使孩子遭受到挫折,但經過個人努力又能夠得以成功,如為孩子出一些超出課文範圍或其他知識範疇的一些難題,讓孩子在限定時間內做出;讓孩子組織一個活動,這種活動需要去耐心地說服同學共同來完成,如組織一個班級球賽,或一次周日公益活動;讓孩子從事一項體育活動,為孩子設定一個較高的目標,如仰臥起坐每次做10個,當孩子經過多次鍛煉達標後,再提高每次做的個數。訓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是先給孩子造成一定的挫折感,然後再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直至成功。千萬不能讓孩子半途而廢,否則將前功盡棄。但是,情境要求不可過高,不能讓孩子怎麼努力都達不到要求,這樣會使孩子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使孩子不再去嚐試改變它,反而適得其反。另外,讓孩子體驗的挫折要適量,過多或過強,會使孩子在心理上招架不住,導致不良的後果,而過少或過弱,則不能達到應有的作用。在這種訓練中,要讓孩子建立起一種信念:困難是暫時的,隻要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就能成功。
9.自製力的訓練
孩子自製力的培養是鍛煉孩子能延緩願望的滿足,這種方法源於一個“軟糖試驗”。這個試驗是將孩子們帶到一間房子裏,試驗者告訴孩子們“你馬上可以得到一塊果汁軟糖。但是如果你能堅持不拿它,直到等我外出辦事回來,你就可以得到10顆糖”,說完試驗者就離開房子出去了。過一會兒試驗者回來後就對孩子兌現承諾。結果有的孩子抗拒不了軟糖的誘惑,等不到試驗者回來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同時他們也失去了獲得10塊軟糖的機會,而有的孩子則堅持到了試驗者回來。後來試驗者追蹤發現,不能延緩願望滿足,希望即刻滿足的孩子,往往最終沒有成功,而那些延緩自己願望滿足的孩子則在不同的領域中獲得了成功。需要即刻滿足的孩子,他們的意誌品質都比較差,主要表現在自製力比較差,對未來的把握力、抗拒誘惑的能力弱,這種孩子長大後常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人,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而可以延緩願望滿足的孩子誌商一般都比較高,耐受力很強,特別是抗誘惑力的能力、自我約束力很高,能吃苦耐勞,不為眼前“小利益”所動,而努力去獲得“大利益”。他們長大後通常成為適應性強、富於冒險性,自信、獨立,又受人喜歡的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家長推遲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則可以不斷增強其承受力及自我約束力,防止急功近利,使誌商得以提高。家長在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獎勵時,可以讓孩子選擇獎勵的方式。當孩子在一次考試成績中取得了進步時,給孩子獎勵一本書或其他對孩子學習有用的小物品(如一把尺子,一支鉛筆等)。但如果孩子放棄這種每次獎勵的方式時,可以在一學期末給予一件較大的學習用品或孩子非常喜愛的物品(如足球、冰鞋等),盡可能地鼓勵孩子做後一種選擇。但是,家長的獎勵物品對孩子成長要有意義,切忌把孩子的學習動機引入歧途,要讓孩子知道努力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得到自己心愛的東西。對低齡孩子可多用這種物質獎勵的方法,而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則盡可能將物質獎勵轉化為精神獎勵。
10.怎樣克服孤獨心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忙碌,所以大多數的時間孩子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因此很多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冷漠、不合群。他們的孤獨心理有各種表現:有的課間在教室裏呆坐,從不與同學和夥伴到室外玩耍;有的放學後,羨慕地望著別人的家長來接孩子,而他們卻久久徘徊在大街上;有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很好,卻常為沒有同學願意接近自己而苦惱,孤獨心理使他們鬱鬱寡歡,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影響。
一些家長不正確的教育,對孩子缺乏良好的心理上的關心,使孩子的孤獨感加重。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咒罵、摔打中生活,常常成為家長工作和生活的“出氣筒”、“替罪羊”,久而久之,變得畏畏縮縮;還有的孩子是家長不和睦婚姻的犧牲者,隨著家長婚姻的破裂,父母離異,孩子失去家長之愛和家庭溫暖,成了“孤家寡人”。
有的孩子由於長期在家庭中處於中心的位置或是被忽視的位置,而在學校,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過於自負或自卑,導致了孤獨。如一些孩子的學習非常好,所以他們高傲自大,輕視、譏諷別人,漸漸失去了同學們的友愛,成了所謂的“陽春白雪”;而一些生理有缺陷或學習較差的孩子,又因自卑而向老師和同學關閉了自己的“心靈之窗”,成為一個離群索居的孤家寡人。
孤獨心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不但侵蝕著他們的現在,而且也為他們將來的人生之路籠罩上陰影。應讓有孤獨心理的孩子認識到,誰都不可以、也不可能為所欲為。隻要愛別人,才能獲得同伴的愛,隻有“我為人人,人人才能為我”。多為別人服務,尊重別人,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才會獲得友誼。家長也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為家長服務,鼓勵他們多幹些家務。遇到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不應聽之任之,要辨清道理,逐步改掉他們的壞習慣。對於那些沒有家庭溫暖的孩子,要告訴孩子應正確看待家長之間的吵鬧;要明白家長都是愛自己孩子的;要理解家長的痛苦,為扭轉家長之間關係做些努力,如勸勸家長,或多幹些家務等。對因不適應學校生活而產生孤獨心理的孩子,要正確認識自己及他人,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即使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也是有缺點的,所以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要能寬容對方,不要把自己或對方看作美玉無瑕或一無是處,要把自己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融自己於他們之中,這樣才會得到歡樂。同時,家長也應教會孩子應對外界的事物,學會處理各種各樣的關係,對於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要給他們熱心幫助,而不是譏諷他們,漠視他們。
專家提示: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裏所說的“精神”就是堅強的意誌品質。有堅強意誌品質的人,才能不怕吃苦,才能頑強拚搏,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一個人能否成功,在關鍵時刻就要看他意誌品質的強弱了,意誌品質強的人能衝上去,意誌品質差的人則會退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