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產生敵意的原因: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不良的家庭教養所引起的,有的孩子會仿效家長的行為。如果家長老是嘲笑或處罰孩子,或是家長雙方互相諷刺虐待,孩子就會模仿,對別人產生敵意。一些忌妒心很強的孩子,認定自己沒用,會把敵意發泄在別人身上,尤其是那些被家長鍾愛和嬌寵的孩子身上。有的孩子在不高興時就用腳踢他的家長。一些家長無可奈何,每當孩子要特別的食物、玩具、衣服、點心或娛樂時,無不照辦。所以,孩子更感到家長的軟弱。有的孩子在家長離婚後,發現爸爸再也不會供給他食物和衣服時,會覺得自己被遺棄了,因而會對爸爸懷恨在心,而將怒氣發泄在媽媽和小夥伴的身上。還有的孩子在家庭中沒有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他覺得受到忽視也會產生對周圍人的敵意。
(2)家長對於具有敵意的孩子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①不要放任孩子破壞東西或出手打人。要孩子修好被他破壞的東西,或是讓孩子幫忙幹家務活兒來補償弄壞的東西。如果孩子打了別人,一定要他道歉,甚至幫對方做一些事以示歉意。
②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不要用一些極端的或者是暴力的手段來對付孩子,如避免殘酷地責備或處罰孩子;不要背後說配偶、親戚或是鄰居的壞話,也不要威脅他人。
③不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出氣筒。當家裏有不如意的事情時,家長不要嘲弄、排斥或是責備心存敵意的孩子。
④幫助孩子找出敵意的原因。多觀察和傾聽,找出孩子的心結所在,並解釋別人會如此做的理由,以化解孩子的敵意。然後改變教養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以友善的方式來對待周圍的人和處理事情,用仁愛之心對待周圍人,時間一長,孩子就不會再有忌妒的心理,就會感到自己也會被人所喜愛。
⑤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表揚。當孩子認為自己沒用時,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生活中的閃光點,家長要每天找機會稱讚他,和孩子一起工作,一起玩耍,孩子的想法漸漸就會改變。
⑥鼓勵孩子多與小夥伴交往。孩子需要與周圍的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有同年齡、同性別的玩伴,否則的話,會造成孩子不善社交,一旦入學之後,在同學中仍然像個兩歲大的孩子。其他同學會因為孩子不成熟而不跟他說話或不跟他玩,孩子遭受別人的拒絕之後,終其一生都會對他人懷有敵意。所以,從小讓孩子與小夥伴接觸是改善孩子敵意的好方法。
7.愛心合適的表現
(1)不恰當的愛,反而使孩子感受不到愛:一些家長由於隻有一個孩子,所以在孩子的教養方式上格外地注意,因此也出現了一些不恰當的愛。有的家長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變壞,所以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他們的本意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但由於對孩子成才的希望過切,或擔心孩子走向歪路,從而恨鐵不成鋼,以至於這種愛心常使家長對孩子的態度表現得過於激烈、偏頗,以指責、斥罵甚至以打罵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表現給孩子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在家長發火的那一瞬間,他們覺得家長充滿了敵意,而無絲毫愛的溫暖,這種感覺會將他們推向抵製的邊緣,所考慮的是如何防禦、如何保護自己。同時,孩子還會感到自己的自尊是受到損傷的,家長對此非常苦惱。其實,問題的關鍵是,家長說話的內容、語氣語調、教育孩子的方式,並沒有足夠地表現出對孩子的愛與關心。家長在此時往往以先入為主的觀點、審查般的態度來武斷的評價,可能導致孩子對家長的出發點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在家長眼裏一點兒地位都沒有,沒一點兒值得家長欣賞的,他們就是看不慣自己,就是想批評自己,從而導致親子之間發生不愉快,使孩子在情感上疏遠家長。還有的家長小的時候沒吃沒喝的,受了不少苦,所以決心不讓孩子再受自己所受的苦,因此盡自己的所能給孩子極大的物質上的滿足,他們認為這就是愛,而孩子則認為自己每天物質上的享受是每個人應該享受的,所以他們並沒有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
(2)家長的正確做法:在家庭生活中,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家長應時時處處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應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體現對孩子的愛:
①無條件的愛。一定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表現好了就被愛,如果表現不好,就不被愛。
②要表示自己的愛。家長的愛不應掩藏得太深,應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知道家長是愛他的。許多愛並不是通過物質來體現的,如對孩子的誇獎、讚賞和欣賞,同自己的孩子握手、擊掌、擁抱和親吻等。正是這種愛的方式,留給孩子的是一種慰藉、一種親情、一種鼓勵,是一種傳遞愛、情感和鼓勵的特殊教育語言,可以給孩子以莫大的鼓舞,讓孩子變得勇敢和堅強。有時一個微笑的愛撫動作勝過一大堆苦口婆心的話語。
由於我國的國情,一些家長沿襲傳統的教育方式,認為自己是家長,是權威,在孩子麵前要表現出一定的威嚴,說話也像是在訓話,從不與孩子交流溝通,更不用說其他的身體接觸。認為家長與孩子之間隻有被服從和服從的關係,而沒有愛與被愛的關係。如果孩子服從家長,就是好孩子,否則就是不孝。這致使孩子終日惴惴不安,唯恐自己出錯,淪為不孝。這樣的生存環境很難培養出有愛心、樂觀進取的孩子。
另外,有些家長擔心對孩子示愛會慣壞孩子,令孩子不再懼怕家長,從而無法無天、無法管教。其實,這些家長混淆了真愛與溺愛的區別。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必須是真愛。心理學家弗羅姆就說過:“關切和責任感是真愛的組成部分。”真正的愛會使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理解和信任,從而使孩子更願意聽從和接受家長的教導;而溺愛,即無原則的、過度的愛,則會導致家長擔心的那種後果。
③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許多孩子努力表現得更乖一些、更順從一些,就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愛,哪怕是家長的微笑、稱讚也好,可這些家長雖然喜在心上,卻從不表現在嘴上或行動上,令孩子非常失望,行為的力量也沒有了,甚至“破罐子破摔”,故意搗亂,以引起家長的注意。家長越生氣,他們越高興,甚至有一種報複的快感。這些孩子還經常懷疑,家長是不是不愛自己,有時甚至懷疑自己不是家長親生的。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就有可能出現行為問題,如離家出走,到社會上去尋找愛的歸屬。
專家提示:
在缺乏愛意表達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愛的能力是低下的,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不知如何控製自己的情感,感受愛的能力低下,當周圍人是好意甚至中性意思的時候他們往往理解成惡意。而愛的能力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愛的能力低下的孩子不僅將來進入社會後人際關係不好,而且與他們的配偶和孩子也不能很好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