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心理壓力。要想把孩子從嗷嗷待哺,順利地養育到獨立成人,已實屬不易。如果再期望他發展得十分滿意、理想,這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中,更為不易。每一位家長在孩子的發展問題上,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麵對唯一的孩子,使家長們更加注重孩子的成敗。
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的人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孩子的身上,孩子並沒有獲得好處,相反由於家長的過分照顧,孩子不能經受挫折,不能吃苦,當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就放棄了學習。這樣的孩子由於受到家長的過分照顧,他們的情商並不高,在將來也就不會成大器。如此一來,家長不但沒有了自己的事業,而且把孩子的前程也給斷送了。其實,照顧孩子、關心孩子與家長自己的學習、發展並不是必然的兩難選擇,為什麼要放棄屬於自己的事業呢?且不說如此孩子是否一定會有出息,即使孩子將來超過了現在的自己,但孩子的將來也代替不了自己的現在。
許多家長正是成熟的年紀,也正是工作中出成績、為社會做貢獻的時候,完全可以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如果自暴自棄,一心隻撲在孩子身上,這對社會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無形的損耗。而且,家長的這種做法有時候“犧牲”的不僅僅是自己,有時也“犧牲”了孩子。這是由於一方麵家長對自我的不滿意、失望,導致了渴望子女成名成家的補償心理,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從而可能違反兒童的成長規律,給孩子過多的心理壓力,使其不能正常發展。他們對於孩子的分數斤斤計較,不能讓孩子在考試中出現任何的失誤,一旦出現則非常激動,並對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懲罰。這樣就會使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身心問題,如逆反心理、負疚心理等。另一方麵,由於家長身心缺乏動力而衍生出來的消極、冷漠、保守、懈怠等不良的心理和行為特質,會通過有意無意、長期反複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在孩子身上得到令人驚訝的相似的複製。俗話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麵鏡子。”孩子的言談舉止、人格風貌無一不體現著父母的風格。如果孩子將來到了成人的年齡,為人父母以後,也來個自我否定,同樣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豈不是對父輩期望的極大諷刺。
(3)家長正確的做法
①給孩子樹立勤奮好學的榜樣。家長應該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家長積極的進取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斷進行自我充實,是以自身的榜樣給孩子以心靈的造就。他們所得到的是社會對其自身價值的認可和孩子成功的雙重回報。
②“說”不如“做”。家長整天以孩子為中心,圍著孩子轉,要求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不如自己做出樣子。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希望把我的兒子做成一個什麼樣的兒子,我就得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樣的我。”作為家長,隻有自身充滿自信,才有資格理直氣壯地教育孩子;隻有自身懷有崇高的理想,才有可能使孩子也成為一個胸懷大誌的人;隻有自己以身作則,才能使家庭教育的實施具有說服力,更富於成效。
③為孩子製定合理的目標。家長不要給孩子製定過高的目標,孩子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自身的稟賦決定的。
專家提示:
未來的社會需要身心高度健全、能夠承受各種壓力和接受各種挑戰的人;未來的社會需要具有獨立行動和創造行為的人;未來的社會還需要對生活有深切體驗的、善於處理各種關係的、人格高尚健全的人。所以說,孩子情商的培養比孩子智商的培養更為重要。智力超群,不如人格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