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去做,千萬別替他們去做。其實,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要比家長們想象的多得多。他可能需要家長的幫助、監督、鼓勵和訓練,但並不需要家長過多的限製,甚至代替他們去做。
②做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家長,為孩子樹立榜樣。我們家長把滿腔熱情、全部的愛都給了孩子,整天為孩子操碎了心,甚至對孩子生活的細節上給予照顧,如小到今天孩子的作業本拿全了沒有,今天應該穿什麼衣服,大到決定孩子未來走什麼樣的路。這樣,一方麵孩子養成了不細心的毛病,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事有家長給自己想著,所以孩子養成了考慮問題不周全的毛病;另一方麵孩子認為家長隻知做這些瑣碎小事,沒有奮發向上的進取心,沒有做大事的雄心,這就容易讓孩子瞧不起,因而不願接受家長的教導。
③該放手時就放手。古人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那麼,家長為什麼就不能放開手,讓自己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在挫折失敗中,學會“漁”呢,要知道魚源總有斷絕的那一天。所以,家長應少幹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行動,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做決定。甚至不要害怕孩子受挫折,要知道每受到一次挫折,孩子的能力就能獲得一次成長,經過反複的挫折、失敗,孩子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百煉成鋼。
④家長要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有兩類家長,一類是以孩子為自己生活的重心,整天圍著孩子轉;另一類是有自己的事業追求,不過分注意孩子,給予孩子適當自由。第一類家長,我們稱其為能幹的家長,因為他們太能幹了,以至於孩子無能,甚至不能處理生活中的瑣事。第二類家長,我們稱其為“不能幹的家長”,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中,對孩子照顧少,他們不僅把精力放在工作上,還在學習及工作上給孩子做了個好榜樣。兩者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後者愛孩子,則放手給予他們自由成長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孩子不僅獨立性強,而且會自己對自己負責任,將來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2.孩子是自己的一切
(1)許多家長把孩子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一生已經沒有什麼前途了,他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希望孩子能夠成功,能夠有出息。為此,家長把孩子的學習作為自己和家庭的頭等大事。不僅僅在家中一切為了孩子,一切服從孩子,業餘時間帶孩子學鋼琴,帶孩子上課,陪孩子做作業,就是在上班工作時的心思也大多還在孩子身上。在他們的心目中,好像孩子培養好了,就是自己的工作好了;孩子進步了,就是自己進步了;孩子將來有出息,也就是自己有出息了,自己這輩子沒白活。
(2)家長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
①否定心理。有些家長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狀況很不滿意,沒有成就感,從而否定自己,失去自信心,感到沒有希望了,於是就得過且過,以一種消極、冷漠、懈怠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不要再像自己現在一樣沒出息。
②補償心理。一些家長在青年時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自己沒有上過大學,當發現這樣的夢想在自己身上無法實現時,就會極力地讓孩子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