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1)

第2章第6節劉長春:代表祖國出征奧運第一人

1907年10月24日,天津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向無數積極向上的青年們激情發問:“……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派出一個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派出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什麼時候才能舉辦一次奧運會?”兩年之後,在大連一個小漁村的一間草棚裏,降生了一個人,這個人代表中華民族第一次站在奧運賽場上,雖然沒有取得優異成績,卻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他就是劉長春。

劉長春,1909年11月25日出生在大連金縣小平島河口村。劉長春8歲時在沙河口小學上學,一街之隔是一所日本小學,有的日本孩子在街上玩時總是欺負中國孩子。校內哪個孩子挨了打,就來找劉長春。劉長春上學比別的孩子晚,個頭比別人高,他就帶領一幫同學去為這個同學“評理”。

哪裏有什麼理?於是兩撥孩子常常打架。一個日本督學發現每一次打架都是劉長春衝在最前邊,有一天,就把劉長春截住,罵道:“支那人!巴嘎!”一邊罵著一邊高高揚起胳膊,狠狠抽了劉長春一個耳光,抽得他摔在了地上。劉長春哭著回去告訴了老師,老師為他擦去眼淚,說:“別哭,記住,咱們不是支那人,是中國人!等你長大了,要為咱中國人爭氣!”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劉長春一天天長大。學校的體育課上,他最喜歡奔跑和踢足球。上初中的時候,他在一次運動會的百米賽跑上居然跑出了11秒8的成績,被人稱為“兔子腿”。這成績遠遠超出了中學生的水平。當時的中學,掌握在日本人手裏,中國學生必須把日語稱為“國語”,作為必修課,每周還要幹五天的苦役,但就是這樣的學習,劉長春也無法讀下去了。此時,全家九口人的生活重擔全壓在父親身上,日子越來越艱難。劉長春作為長子,必須幫助父親掙錢養家,於是,14歲的劉長春輟學來到一家玻璃廠當起了學徒。

後來發生了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蒙受恥辱。1932年,張學良決定派劉長春代表祖國,遠涉重洋參加奧運會。7月8日,劉長春和隨行的教練宋君複才從上海登上了去美國的郵船。那一天,很多人趕來為他們送行。上海一家報刊登出了這樣一幅漫畫送別劉長春:威風凜凜的關羽手持大刀,挺立於一隻小船上,題目是“單刀赴會”。

麵對茫茫大海,劉長春抱定了決心,一定要排除困難,代表祖國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船抵日本神戶,兩個日本記者上船來采訪,問:“你此行是代表中國,還是代表滿洲國?”震怒的劉長春大聲回答:“中華民國!”日本當地的體育組織發來賀電,電文中稱他為“滿洲國奧運會選手”,他拒不簽字,立即退回,對電信員說:“本船上無滿洲國代表!”

劉長春,此時站在了百米跑道的起點上,六人中,排在第二道。他身著上白下黑的運動短裝,含義為“白山黑水”,不忘東北淪陷的國仇。他明白自己站在這裏的意義,決定不惜自己的一腔鮮血和生命。隨著發令槍響,他如離弦之箭向前衝去,20米,30米,50米……他超過了所有選手。那是一個民族的英魂卷起的狂飆,那是一隻黑白相間的雄鷹!他代表著一個民族,終於在奧運會的上空飛起。終點越來越近,但是,他的步伐越來越沉重,他無法不沉重,70米,被人追平,80米,有人超過了……最終,他隻跑了第五名。

是的,第五名意味著被淘汰。但劉長春站在了奧運會賽場上,已經向世界宣布:艱難的中國,終於拉開了衝擊奧運會的帷幕。他是第一個叩擊奧運會大門的中國人,有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前仆後繼。

作為在特殊曆史背景下,艱難的舊中國能夠排除萬難派一個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已經是極為不易。劉長春,這個黃皮膚的中國人,將會被曆史銘記,被偉大的奧運會銘記,更被數以億計的中國人銘記。

在劉長春身上,始終不變的是愛國精神,又是一種具體的行動。無私奉獻,為國爭光,中國體育健兒勇敢拚搏的精神,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豪感,為中華民族增添了新的希望和崛起的力量。

運動員用切實的行動告訴我們,愛國就應該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隻要認真對待、全力以赴,就能取得不平凡的成績。

故事鏈接

76年前隻身代表中國赴美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劉長春的故事被搬上銀幕。《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首次以電影的方式講述劉長春的故事,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為影片題寫了英文片名。影片出品人陸綺華說:“這部影片體現了中國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也體現了參與、拚搏、奮鬥的奧林匹克精神。希望這部影片能讓更多人了解奧運會的意義、參與奧運盛事並感受奧運會帶來的喜悅。1932年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一定能變成今天13億人的奧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