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節孫基禎:屈辱的冠軍熾熱的心
特殊曆史時期舉行的奧運會,總會發生一些讓人辛酸的故事。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最大的榮耀莫過於有機會參加奧運會,並為祖國爭得一枚奧運金牌。然而當一個運動員帶著屈辱,而不是代表祖國參加奧運會,並爭得榮譽時,他的心是疼痛的,他渴望以祖國的名義再出征一次。這樣的運動員是最愛國的,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作為奧運曆史上第一位亞洲長跑冠軍,孫基禎的名字在朝鮮半島可謂家喻戶曉。他是第一個獲得奧運會冠軍的朝鮮人,而在此後的數十年中,他更是成為朝鮮體育界的泰鬥,被喻為民族英雄。
孫基禎從小就迷上了田徑運動,他每天要跑5公裏的路上學,不管刮風下雨,從未間斷。到了15歲那年,首次參加比賽的孫基禎更是一鳴驚人,年紀最小的他竟超過了所有成年對手,一舉拿到了自己的首個冠軍。此後,孫基禎開始籌劃自己的運動方向,改練馬拉鬆跑。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裏,孫基禎在國內已經鮮有對手,他第一次參加朝鮮全國馬拉鬆賽,便獲得冠軍。
3年之後的1936年,第11屆夏季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由於當時朝鮮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孫基禎是代表日本參賽的。孫基禎是一位強烈的愛國主義者,在柏林奧運會上,他一直表示自己來自朝鮮,朝鮮是個獨立的國家。在這次馬拉鬆比賽中,孫基禎成了當天比賽的主角,他以2小時29分19秒2的成績獲得了冠軍,而且他也成了第一名跑進2小時30分大關的田徑運動員。“我把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憎恨化作了促使自己贏得個人勝利的動力,我為我自己而跑,我以此為榮。”賽後他說。
盡管獲得了第一名,但領取獎牌時所播放的日本國歌以及身上所穿的日本隊服,卻讓孫基禎感到悲憤不已。他低垂著頭,用獎給冠軍的一盆月桂樹擋著運動衣胸前的日本國旗標誌。之後,他又憤怒地撕毀了日本隊的隊服,表明了自己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當時,朝鮮權威性報紙《東亞日報》在大篇幅地報道孫基禎奪冠消息的同時,配發了孫基禎領獎時的大照片,不過抹掉了孫基禎運動衣胸前的日本國旗標誌。
回到朝鮮後,孫基禎成了英雄,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從運動場上退下來之後,孫基禎成了韓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常任顧問,受到了人們的尊敬,並培養出了黃永祚這名奧運冠軍。
當一個運動員報國無門,隻得為自己而戰,這無疑是奧林匹克運動史上最辛酸的瞬間之一。
一個人不能不愛自己的祖國,不能沒有愛國熱情,熱愛祖國是對祖國最純潔、最高尚、最神聖的感情。愛國是一種尊嚴,更是一種信念。
當我國四川遭受大地震的時候,那麼多的人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心和心連接在一起,同抗災,共祈禱;當我們的奧運健兒一次次贏得奧運金牌,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高高升起時,每個人都會熱血沸騰,情不自禁地唱起《義勇軍進行曲》……
愛國,是當代青少年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之一。青少年應當胸懷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參加各種比賽,發揮個人的特長,在自己喜歡的方麵刻苦鑽研,努力作出成績。這是愛國的表現,也是體現個人價值的一種方式。
故事鏈接
在1986年8月17日舉行的紀念柏林奧運會50周年大會上,當時的聯邦德國奧委會主席維利?道默把一個古希臘騎士青銅頭盔交到一名74歲的老人手裏,頭盔上刻著老人的名字——孫基禎。這個因惹惱了當時日本殖民者而被扣押的冠軍獎品,曆經半個世紀後終於物歸原主。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這位屈辱的冠軍——76歲的孫基禎手持火炬進入開幕式現場。在全場雷鳴般的掌聲中,老人終於找回了屬於自己和自己國家的那份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