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左右權衡 找到不敗的安全點(1 / 1)

一個人要善於在左左右右的複雜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安全點,換言之,即要權衡左右關係,才能找到不敗的安全點。

提起劉墉的父親劉統勳,似乎人們腦海裏馬上閃現出一個嫉惡如仇的清官忠臣形象。其實,這僅僅是從表麵上看問題罷了。因為在封建社會皇帝一個獨裁的情況下,一個大臣無論你多麼能幹,即使你有通天的本事,如果處處與皇帝對著幹,老是逆龍鱗,其下場不僅好不了,而且你的官也不可能當長。

劉墉之所以能夠在官場上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除了從劉統勳身上學到了嫉惡如仇的正直之外,更從劉統勳那裏學會了方正圓滑、明哲保身的湖塗為官之道,這才是他受益最大的秘訣。

在乾隆皇帝的眼裏,劉統勳是個才品兼優的清官,也是個不辱皇命,與君一體的能臣,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眾多漢官中脫穎而出,官拜東閣大學士,直至出任領班軍機大臣。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統勳精於方正圓滑、明哲保身的糊塗為官之道。

劉統勳的嫉惡如仇、對皇帝忠貞不二無人可比,否則他也不可能被乾隆帝打破漢人不能居軍機大臣首席的慣例,並且在死後被稱為“真宰相”。據《清史稿》記載:“統勳歲出按事”,著名的如廣東糧驛道員明福違禁折收錢糧案,雲貴總督恒文、巡撫郭一裕借上貢之名勒索屬員金錢案,山西將軍保德侵吞錢糧案,江蘇布政使蘇崇阿誤論書吏侵蝕庫帑案,江西巡撫阿思哈收受賄贈案等。幾乎乾隆中期有關地方大吏貪贓枉法大案,無不由劉統勳負責審理,足以證明乾隆帝對劉統勳的信任和寄予的厚望。

當然,劉統勳的嫉惡如仇是與對皇帝忠貞不二緊密相連的,也就是說他的好惡標準,完全是以皇帝的喜好為轉移的。甚至為了不惹怒龍顏,劉統勳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這就是“方正圓滑,明哲保身”糊塗為官之道的精髓。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癸未科新進士褚筠心和董東亭因向劉統勳求情不成,反而受損,就足以說明劉統勳明哲保身。

褚筠心和董東亭本為該科一榜中的巨擘,詩文、書法皆冠於一時。但二人惟恐殿試不得前列,於是,董東亭找到了主考大臣劉綸,褚筠心則到了同為主考的劉統勳。

劉綸,江蘇武進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以廩生舉博學鴻詞科,試第一,登入仕途,而後即以才能和品學官階累遷,卒至文淵閣大學士。劉弦因與劉統勳同為乾隆帝賞識和選拔的得力大臣,又因與劉統勳同樣清廉剛正,所以,兩人被時人並稱為“二劉”。為了加以區分,山東人劉統勳被稱為“東劉”,而江南人劉弦則被稱為“南劉”。據時人所言,劉弦賦性之潔、為人之正,絲毫不在劉統勳之下。

一次,侍郎王昶充軍機章京,因有爭奏,具草後,連夜奔赴時任軍機大臣的劉綸府第。時值嚴冬,寒氣襲人,劉綸親自操筆為王昶點定後,即喚家人準備酒菜,然而其廚內支空之無食,僅有白棗數枚作下酒菜。

但作為大臣而言,精通明哲保身之道的劉綸,除了清廉之外,尤以謹慎公正得人心,他不止一次地出了任科舉考試官,曾言:“衡文始難在取,繼難在去。文佳劣相近,一去取間,幹我甚易,獨不為士子計乎?”所以,凡是由他審衡的士子文章,總是反複比較,衡鑒甚精,以求不失於公正。

現在,褚、董二人為了殿試順利過關,找到了這兩位精通明哲保身的大佬,實在讓他們為難,本來,如果不找的話,兩人肯定是位列十名之內,但現在既然找到了,如果再將此二人為榜首,“二劉”均擔心於自己的清譽受損。於是,一向標榜惟才是舉的“二劉”,采取了方正圓滑,明哲保身的糊塗之道,即二人均不得入前十名,最後的結果褚卷名列第十一,董卷第十二,褚、董二人不但營求未成,反而因之受累。

時勢變遷,事物的發展也隨之變化,因則對策也要隨之改變,這是方圓高手最明智的保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