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忍小節 才能在大處獲勝(1 / 1)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明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於同事和朋友的誤解,也可能是出地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小節不忍,則很容易把事情弄壞,甚至把好事辦成壞事。

張之洞即深諳此道,他不僅善於委曲求全,還深刻理解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所以他常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逞一時之強,而是委屈自己適應現實的需要,等到為自己積累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來實現自己的想理,從而達到建功立業的目的。雖然張之洞在一生之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堅持己見,敢於以硬碰硬,不向異己屈服,但他畢竟是個滿腹韜略的人,他善於因時順勢,目光長遠,能屈能伸。

他在與政敵打交道時,尤其如此,盡管他與李鴻章早有嫌隙,在政見上多有不同,但他同時也深知:李鴻章始終不服自己,多次在人麵前貶抑自己好大喜功。他認為李鴻章畢竟位高權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兩人之間就會由嫌隙轉化為比較大的矛盾,那樣不但對自己的前程不利,對國家也沒好處。於是他想在不涉及重大問題的前提下,自己還應該對李鴻章虛與委蛇,盡量不貿然得罪他。所以他在李鴻章母親八十大壽時就送去壽文,李鴻章本人七十壽辰時,他更是三天三夜幾乎沒有睡覺,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壽文送給李鴻章。在壽文中,張之洞極盡能事地推崇李鴻章,說李鴻章“文長綸閣,武鎮歲疆,內掌海官,外綜商政,有一德之美,兼四事之勤,讚成盛化有自來矣”,意思是讚揚李鴻章文武兼備,既飽學博識,文才蓋世,又運籌帷幄,統領千軍萬馬,鎮守著祖國邊疆;誇李鴻章是興國棟梁,內掌海軍衙門大權,外管外交事物,不愧為安國重臣;還讚美李鴻章德高望重、勤於國事,美好的品性深得天下人的敬佩。這篇約五千字的壽文成為李鴻章所收到的壽文中的壓卷之作,琉璃廠書商將其以章行本付刻,一時洛陽紙貴。張之洞對李鴻章的這種人際關係處理,包含著深刻的自保意識。

清朝時太監李蓮英受慈禧太後的寵愛,權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稱“九千歲”。此人狐假虎威,老謀深算,心狠手辣。李鴻章以軍功而升高官職,最初看不起這些奴才,有時對太監李蓮英有點不敬,有意無意得罪了李蓮英。

李蓮英並非要整倒李鴻章,隻是想教訓他一下,讓他知道自己的厲害。

慈禧太後有意靜居,想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苦的是籌款無術,時常焦躁。李蓮英說:“李伯父是朝廷重臣,若能體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後,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聽到這樣貼近慈禧太後的好機會,豈肯輕易放過?當即滿口應承,並馬上獻計獻策,同李蓮英商量,巧立名目,責成各疆吏歲撥定款,就中提取六七成作為造園經費。

李蓮英聽了大喜,拍手稱善,笑容可掬地著實奉承了李鴻章一番。看到李鴻章誌意得滿的樣子,李蓮英憋在心裏已久的那口悶氣景像要爆炸的瓦斯一樣,鬧得他渾身火燒火燎,表麵聲色不動,心中卻有了主意。他謙恭有禮地希望李鴻章入園內踏但他勘一回,看看哪裏該拆該建,做到心中有數。

李鴻章看他想得周到,說得在理,當然點頭讚成,哪能想這不男不女之徒在巧施計謀呢!

到了約定的日子,李蓮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個伶俐的太監領著李鴻章,園前園後,園左園右,著著實實轉悠了一整天。

事後不久,蓮英故意挑了個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誣陷李鴻章在清漪園裏遊山玩水。

光緒帝自四歲進宮稱帝,從小懾於西太後的淫威,始終當著一個傀儡兒皇帝角色,凡事都要看慈禧的臉色,自然有一肚子說不清道不白的委屈,他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敢大搖大擺地在他的禦苑裏遊逛,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皇位的公然藐視和冒犯!光緒帝一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詔“申飭”“立部李鴻章部議處”。

所謂奉旨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後或皇後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這太監代表著皇帝、皇太後或皇後呀!要是那太監學著皇帝、皇後的口氣罵,可能還能忍受,無奈那些太監總是用最不堪入耳的粗野的話,濫罵一氣。罵到最後還要跺著腳大喝一聲:“混賬王八蛋滾下去!”這“申飭”雖不傷皮肉,卻是使人極難堪的侮辱性懲罰,因受辱不過,一氣成病,甚至於一怒而亡的都大有人在。

李鴻章被禦批“申飭”,他自然懂得其中奧妙,立即送上銀子,沒有當眾受辱。

李蓮英看到李鴻章使錢告饒,也出了心中的那口惡氣,樂得“和氣生財”。

李鴻章自然很快悟出其中的原委,從此以後便對這位“九千歲”刮目相看,區禮如儀。真可謂吃一塹,長一智。這就是李鴻章的退讓之法——不去冒險與人爭鬥,而以守住自己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