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就要做到最好(1 / 3)

永遠追求持續不斷地改善

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曾談到過經濟學上的邊際分析。

假如有三個金礦。在第一個金礦裏,每花1塊錢成本就可生產市值5元的金沙;第二個花3塊成本可得5元金沙;第三個要花4元成本才可得5元金沙。在這三個金礦中,第三個最接近邊際。若金沙因需求變動而有所變動,第三個金礦的資產淨值會有最大的百分比轉變。以如上的數字為例,若金沙市值上升1元,則第一個金礦的盈利上升25%,第二個上升50%,而第三個的盈利卻上升100%。若金沙下跌1元,盈利下跌的百分率也與上麵一樣——第三個金礦下跌100%。若金礦下跌1元以上,這個邊際金礦會首先關閉。

無論是辦公司還是做人,在邊際上的都是最容易被淘汰的,是風險最大的。因此無論做什麼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樣才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而且做到最好了,占領的市場才能最大,利潤才能最高。

史玉柱就說過:他永遠隻做行業中的前三名。而吉列刀片的總裁卻更有魄力,他說:“要麼第一,要麼第二,要麼退出。”

傑克·韋爾奇在GE有一個著名的經營管理思想,就叫第一第二戰略,也就是隻保留在行業中處於第一第二的企業。

曾有中國企業家問他:“作為一個中小企業,我們沒有足夠的錢,實力不夠、資源和品牌不夠,即使拚了老命也很難達到第一第二,我們如何學習你?如何實行你在GE所推行的第一第二戰略?”

對此,傑克·韋爾奇反問道:“你是不是在你的細分市場當中希望成為第一名?你是不是在你的特定的發展領域當中希望成為第一名?”

人如果還不能在大的方麵成為第一,就力爭先在小的方麵成為第一。事實是,第一第二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首先努力成為你所在的街區的第一第二,然後逐漸成為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在的國家的第一第二,最後再成為世界上的第一第二。猶如你不能成為第一CEO,你可以成為第一麵包師、第一鞋匠、第一服裝師。

第一第二戰略更是指人做事的一種精神,就是永遠要做到最好,如果你不能在你所從事的行業中成為第一第二,你就不能算做到了最好。人就要永遠抱持這種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態度,即使我們開始從事的隻是一件小事,但是我們也要力爭做到最好。隻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成功。

那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

一、“集中”是所有成功者的法則

在一個晴朗的天氣,將放大鏡放在報紙上,離報紙有一小段距離。如果放大鏡總是在不斷移動的話,報紙是永遠也不會被點燃的。然而放大鏡不動,你把焦點對準報紙,陽光就會聚焦在報紙上,報紙就會燃燒起來。要善用太陽的威力,就要將所有的光和熱都聚焦在目標上。如果你總是遊移不定。即使有偉大如太陽的能量,也是無法燃燒的。

最近研究兵書,發現攻勢的原則有三種形態:正麵攻擊;突破攻擊;迂回攻擊。

“正麵攻擊”好似以推土機的推力正麵向前推進,以全麵攻擊使敵人潰退。“突破攻擊”就像把鏟雪機的尖銳的刀鋒戳人障礙物那樣,衝入“敵陣”。“迂回攻擊”則是避開敵人強固的防衛據點,從側翼攻擊。

英國著名軍事戰略家李德·哈特研究了290個戰例,結果發現以正麵攻擊打勝的例子隻有6個。而且這6個都不是一開始就計劃要采取正麵攻擊,而是在戰鬥的過程中,迫於需要而改變戰術的結果。

同樣道理,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困難就像障礙物擋在我們麵前,阻擋著我們取得成功。我們要突破這層障礙物,就要像攻擊戰一樣,不能發起全方位的進攻,也就是不能要求全方位發展,四處出擊去尋找成功的機會。人的精力有限。我們隻有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適合發揮我們潛能的某一個方麵才容易取得突破。我們必須按自己的環境、條件選定一個人生的目標,集中力量向這個目標發起攻擊,才可能有所成就。

人的智力和能力會有差異,有人強一些,有人弱一些。但強的人不一定就比弱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像戰場上兩軍實力會有強弱之分,但真正的強者是善於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對方的弱點,這樣在局部上你就是強者。同理。在人生路上,我們能集中精力去發展我們的某一項專長,我們就比那些聰明但四處出擊的人占優勢。所以集中精力正是人生成功的要訣。

李德·哈特說:“如果把戰爭的原則凝縮為一個詞——那就是‘集中’。”

其實你看古今中外各種兵法,其核心無非就是要善於製造局部的優勢。在不重要的地方做出犧牲,以便在重要的地方獲得優勢。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所謂欺詐,所謂“聲東擊西”、“奇襲”,無非就是要分散敵人的兵力,捕捉敵人的弱點,以便自己集中力量獲得優勢。

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調侃:一位老紅軍戰士談到毛澤東的戰略思想,說白了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其實這正是聰明的戰法。打不贏還要打,那不是傻嗎?我們的人生也要這樣,避開那些我們不可能取勝的領域,隻投身人我們能夠贏的人生戰爭。

毛澤東的戰略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麵對蔣介石武裝到牙齒的800萬軍隊,解放軍處於明顯的劣勢,但毛澤東善於集中兵力,避其鋒芒去打擊蔣介石的薄弱環節,形成了我軍在戰鬥中的局部優勢。就像一個人將五根手指都伸出去是沒有力量的。但我們可以將手指縮回來,攥成一個拳頭再打出去,就力量無窮了。

我總覺得人的差異是不大的,那為什麼有人成功卻有人失敗呢?其實關鍵也在於“集中”兩個字。成功的人能集中精力,而失敗的人精力卻總是分散的。

在傳媒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圍著一件事轉,最後全世界可能都圍著你轉;一個人圍著全世界轉,最後全世界可能都會拋棄你。”

其實在人生中也是這樣。人總在四處尋找生意,了解別人是怎樣成功的。我認為去尋找生意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起碼不太容易取得大的成功。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人,總是發揮自己的特長去創造生意。特別在現代,商品經濟發達,人們的生意頭腦都很敏銳,都在捕捉成功機會,而隻有那些真正有特長的人,才能創造出一種別人無法替代的生意領域。所以培養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特點,才是現在的成功之道。

其實培養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特點,也就是要走專業化的道路。我的一些高中同學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生意了,他們總在四處找生意,弄到一筆算一筆,武漢話叫“撮蝦子”。但多少年後,我回去時他們還在靠這種方式做生意,我對他們說:“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時候,要賺第一桶金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法,但最後一定要走專業化道路,這樣才可能長期發展下去,才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一位書商對我說:“你太劃算了。一個電話打到紙廠,紙廠就將紙運到印刷廠,印刷廠印出書後就送貨到倉庫,我從倉庫拿貨幫你銷到全國,再將款彙到你的賬上。你在全國各地遊玩,錢就自動進了你的口袋。”

我回答說:“全國像你這樣的書商我可以找幾百個,但全國像我這樣的人隻有一個,我是無可替代的。”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要能持續的成功就要做到無可替代,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才不會被淘汰。

即使要從政,走專業化道路也更有效。

記得毛澤東在給他最疼愛的兒子毛岸英的信中就說:“現在不要過早地從政,應該努力學習專業。”我見到很多人在一些小單位裏,為了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官,不辭辛勞,吹牛拍馬,阿諛奉承。實際上這是…種既愚蠢又眼界狹窄的方法。做人如果能在專業上出類拔萃,就很容易獲得良好的名聲,也就很容易超越眾人而贏得領導的青睞。而且中國的傳統大家總是容易佩服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瞧不起那些不學無術的向上爬者。這樣你也很容易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先把精力用在專業上,力求在專業上出類拔萃,正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好辦法。

我並不關心你具有多少能力、才華和能耐,如果你無法管理它,將它聚焦在特定的目標上,並且一直保持在那裏,那麼你永遠無法有多少成就。

那個能射到鳥的獵人,決不是去追逐滿林子的鳥,而是一次隻瞄準一隻鳥。你必須學會舍棄其餘一切的欲望,而專注於你最強烈的欲望。能否專注,是你能否達到目標的關鍵。

其實尋找一點突破,也是突破人的防衛心理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比如一道大壩,洪水正麵衝擊,大壩不容易被衝垮,但隻要小小的螞蟻在裏麵做穴,洪水來臨,則大壩整體都會崩潰。

人的防衛心理也正是如此,隻要有一點突破,則整體都會變得軟弱。

如果一位先生首次和女士約會,就急切地想擁抱接吻,後果自然是女士的一巴掌。

聰明的先生往往是這樣做:坐在長凳的一端,先斯斯文文地和女士談話,融洽感情,然後隨著談話的熱度增加。一點點地向女士挪近,無意之中輕碰女士的手,如果女士沒有明顯地躲閃,就溫柔地握住……

許多聰明的推銷員總是對顧客說:“拿起來看看嘛!買不買無所謂。”先提出容易為顧客接受的條件,尋找突破口,再逐步激發顧客的購買欲。

日本有家公司推出一種類似中國赤腳醫生背的藥箱,裏麵放了各種家庭常用藥,但這種產品推向市場後卻很少家庭購買,大家均認為買一箱藥沒必要。為此公司出了一個新招。派推銷員挨家挨戶送貨,對家庭主婦說:“這箱藥先放在你家,如果你真覺沒用,我過一星期就來拿走。”家庭主婦想:反正這箱藥放在家裏也不礙事,需用時就用,沒有用就讓他們拿走。所以都爽快地同意了。

但藥箱裏的藥都屬於家庭常用藥,誰家都難免會有磕磕撞撞,用起藥箱來自然方便。所以一星期後當推銷員來取藥箱時,發現十有八九的家庭都已用過了。她們自然也就得買下這箱藥了。

這種方法也曾誘導我買了一套我並不怎麼中意的西服。

那是去內地旅遊的事。本來外出遊玩自然不會去買衣服,但我突發好奇心,就去西服店轉轉。

當時售貨員見我遠遠地盯著一套西服看,就說:“拿下來看看嘛!”

“不用了。”

“拿下來看看,不買無所謂的。”

我聽了就將西服取在手中看。

這時小姐又說了:“穿在身上試一試吧!試試才知道好壞。不中意我再放回去,反正我也沒事,沒關係。”

我一聽不好意思拒絕,就穿在身上試一下,誰知那套西服竟那麼合身,我一時也挑不出毛病,弄得又不好意思放回去,結果稀裏糊塗地買下來,可回家就後悔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