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性道德具有比較特殊的層次性: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性道德的形成,有著民族自身的不同特點。人類社會本身的多層次性,反映在性道德方麵也出現了多層次的要求。
(3)性道德具有相當大的穩定性:整個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來說都具有穩定性特點,即使經濟基礎改變以後,原來的上層建築還將穩定地保留一定時期。性道德規範比其他上層建築變化的速度更慢,有著更大的穩定性。因為改變舊的觀念,需要人們的思想文化、社會風尚和心理結構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比較緩慢的。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封建的道德觀念仍然在有形無形地對人們發生影響的原因所在。
(4)性道德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性:從縱向來看,性道德貫穿於人類社會的始終,是與社會共存的。從橫向來看,性道德涉及到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到了生長發育期,都要受到性道德的約束,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都很大。
2.性道德標準 性關係的基本道德類型如上所述。那麼,性道德標準,即兩性關係過程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標準,則是指導人們性行為的最基本的原則。評價人們的兩性關係和性行為道德的標準,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麵:
(1)自願原則:人們要進行性行為,必然有其目的性,如對異性形體外貌的美的追求,或企圖通過肉體的接觸、生殖器官的摩擦獲得快感,或是為了傳宗接代、獲得生育子嗣的結果。為達到這些目的,就必須由一個主體影響另一個主體,成為一種社會性行為。這樣,就會有雙方主動或僅僅一方主動,雙方願意或僅僅一方願意的區別。性道德的標準之一就是建立在自願的原則上,即雙方自願的原則上。當然,在實際性活動中,所謂自願主要指女方自願。無論從生物性性質或社會性性質上看,在性交過程中,一般說男性多是處在主動和進攻的地位。所以,在性行為中,作為男方不僅要滿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性的需要,也應顧及到女方的意願。細說起來,自願的原則有其重要意義。首先,沒有戀愛、婚姻關係的雙方,如違反自願原則,就構成了強奸行為;其次,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產生的性行為之所以不道德,也因為它違反自願原則,就是自由戀愛而結成的夫妻,以現行的道德標準來說,如果妻子不願進行性交活動,而丈夫加以強迫,也是違反道德的,一般認為是婚內強奸,在一些國家也構成犯罪。自願的原則也應有一定的範疇,就目前來說,有些青年男女受性解放、性自由思潮影響,未婚即隨便進行性交,雖是自願,卻違反了人類的性道德原則。
(2)無傷原則:假如隻片麵強調自願原則,隻要兩性同意,就可以發生性關係顯然也是不道德的,這裏還有個“無傷”的原則。“無傷”主要指兩人之間的性行為不會傷害其他人的幸福,不會傷害後代的健康,不會傷害社會的安定發展。另外,也要講究性衛生,使性交行為不會損害自己或對方的身心健康。就第一方麵的意義講,我們可以理解,無論用什麼樣的辯辭,婚外性行為是不道德的,在婚前與一人山盟海誓的同時又腳踩兩隻船去欺騙另一個人也是不道德的。婚外性行為,無論某人與第三者的愛情如何真摯,盡管符合自願原則,但違背了無傷原則,傷害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傷害了孩子,給社會安定團結也帶來不良影響。除非履行法律程序,經法院裁決或協議離婚,再結婚,否則,婚外性行為是一種極違背無傷原則的行為。至於其他的婚外性行為,如嫖妓、宿娼、賣淫,導致感染與傳播性病,連自己的妻子或子女也成為性傳播疾病的無辜受害者,更是與無傷原則背道而馳。婚前性行為若形成風氣,無疑是對社會的一大危害。同時,這些青年男女由於經常處在興奮、緊張、擔憂、沮喪等心理交替中,也妨礙本身身心健康的發展。何況若未婚先孕,對自己、對孩子都是極大的危害。所以,無傷的原則應從各方麵廣義理解,以保持性行為的道德準則。
(3)愛的原則: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
中曾指出:“對於性交關係的評價,產生了一種新的道德標準,即不僅要問:它是結婚的還是私通的?而且要問:是不是由於愛情、由於相互的愛而發生的?”性道德的標準,隻有自願和無傷是遠遠不夠的,在人類社會中區別於動物性的活動,就在於人類具有超乎於動物界的思想與情感,因之在性活動中具有對異性的、尤其對特定的某一個異性的愛情,就成為人類性道德的重要原則。單純的自願,可能是沒有愛情的自願。賣淫與嫖妓,雙方均出於自願,但這是不符合人類性道德原則的性行為。出於某種原因,如抵償債務、報恩,或為了某種不正當的目的,也是在自願基礎上,也談不上愛情,也是不道德的。單純的無傷在缺乏性愛的性行為中,盡管沒有造成明顯的傷害,然而這隻是一種低級的、衝動型的、沒有真正情愛的性行為而已。
隻有具有愛情的性行為,才符合性道德原則。性愛不是單指性交,它是性行為中軀體的感受與心理的感覺有機的融合。為求單純肉體上的一夜之歡的性交,很難說是存在著什麼性愛的,隻是為了滿足性欲而已。
(4)婚約原則:人類社會的性道德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而社會又是要人們維護各種規範的,性行為同樣須由道德規範和法律來製約。婚姻締約就是道德規範在法律上的表現。兩個異性之間產生愛情,而這種愛情又是自願與無傷的,也必須經過法律的程序予以認可,才是符合道德原則的。俗話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明確告訴我們,人對兩性生活的追求應該通過婚姻這條途徑去實現和得到滿足,而不是其他。因此,可以認為,性行為是婚姻的目的,婚姻是性行為的前提、手段和過程。愛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單單有性吸引的內容不足以完善,必須有精神的、智慧的因素,才能完美地表達出愛的真、善、美。
3.性道德的調節手段 性道德之所以能夠在人類社會中較為穩定地按一定規範延續,在種種不道德的性行為中仍樹立自己一定的規範,是因為人類具有各種生理、心理:隋感錯綜複雜的調節手段。性道德也同樣需要各種手段來加以調節、製約。目前較為統一的看法是,作為性道德的調節手段主要有羞恥感、義務感、責任感、良心感、道德感及貞潔感。
(1)羞恥感:羞恥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或他人的行為感到害羞與恥辱的一種感覺,在對待性行為中,羞恥感更為突出和特殊。動物是沒有羞恥感的,羞恥感是人類所特有的。
對人類來說,羞恥感也並非天生的,而是隨著在家庭、社會中的教育,受文化背景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例如,幼兒對裸體就無羞恥感。基督教的創世故事,亞當與夏娃原來也是沒有羞恥感的,整日裸體相處,但無邪念,嬉戲終日。偷吃禁果後,便產生了羞恥感,遂用無花果葉遮住自己的羞處。羞恥感是性行為正常進行的保證。試想人們若無羞恥感,人類的性行為就陷入混亂狀態。人類性行為具有普遍性、重要性、長期性、隱蔽性、衝動性、排他性和嚴肅性等特征。而羞恥感對上述特征的大部分具有保障和促進作用。人類的性行為、性道德由於有羞恥感的調節,才對性器官有一種隱私和隱藏的要求,對性行為有一種自私和個人的認知,才使性活動在一個特定的、安全的、隱蔽的、個人的場所中進行。總之,正因為在性實踐中有羞恥感的存在,才有人的尊嚴和人類文化的發展。否則,人類則無異於動物了。
(2)義務感:義務感是指結婚的兩性分別具有對對方在性生活、社會生活應盡義務的自覺性。包括性生活的相互滿足、婚姻關係的相對穩定,在經濟、疾病、災害方麵的相互扶助。性的義務感,具有一種自我控製的調節作用。社會不同,男女兩性的性義務感也不相同。譬如在舊中國封建社會,女子的性義務感是充當男子的泄欲工具,或作為繁衍子女傳宗接代的工具;而男子的義務感則是作為女子經濟上的依靠,即使作為一般老百姓的男子漢也以養家糊口為己任。有的男女之間的性義務感是建立在金錢關係上的相互玩弄而已。男女兩性的義務感隻有建立在男女平等這一基本原則上才是正確的。男女個人在對性愛的要求和獲得過程中,也充分注意使對方得到性愛的獲得與滿足。所以,性的義務感又必須以性愛為基礎,以婚姻為標誌。沒有性愛的義務,不是性的義務感,而是普通的義務感;沒有婚姻締約的義務感,失去法律與道德的維係,這種義務感是脆弱的,不可靠的,難以持久的。
(3)責任感:責任感和義務感並不相同。義務感指男女兩性相互承擔的義務,而責任感則指男女兩性的性活動,不僅要相互負責,而且還要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男女兩個人的性活動,在戀愛階段意味著兩個個體追求思想上、感情上的一致;
在性交階段,意味著兩個個體在肉體上的結合。性行為從個人角度是獲得性的快感,而從社會角度是視為子女的繁衍、人口的增加。所以,中學生的早戀,青年的婚前性行為造成懷孕、非婚子女的增多,都是缺乏性責任感的表現。因此,時刻保持性責任感,就有利於自己性行為的控製,也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4)良心感:良心感是個人道德意識最基本的調節手段。
用以調節在各種道德背景條件下複雜的道德關係。男女之間的兩性關係更為複雜和多變,其道德關係更須憑借個人的良心來調節。當兩性關係處於難以解決的衝突時,如喜新厭舊、重金錢地位、輕感情等,良心感就是一種內在的,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庭。它可以衡量自己的性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可以控製自己的性欲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伸展,以抵禦色情的、利己的性動機。眾所周知的陳世美,就是一個在含有複雜社會背景的兩性關係中缺少良心道德感的人。青年正處在戀愛階段,對待此事一定要慎重,否則將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因此,如果人們注重良心感在兩性道德中的調控作用,就可以大大減少未婚先孕、始亂終棄及怨夫棄婦等現象,保證婚姻美滿順利地發展,自己的一生得到幸福的性生活。
(5)道德感:在兩性關係表現出的道德感與個人的信仰、追求和對幸福的理解等多種因素有關,不同的社會階段人們的道德感也不相同。有個連環漫畫畫得很有意思,原始社會人類隻用樹葉、毛皮遮蓋人體,到封建社會則衣寬褲肥遮蓋無隙,後來又可穿短褲、短衣,以至發展到比基尼三點式,從裸露程度上又恢複到原始程度,而人們的道德標準也分別予以承認。另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可使人們的性道德感有所不同,如有的民族允許婚前的性開放,有的民族允許試婚,有的民族流行搶婚。除此之外,一個人的品德修養程度,是否具有性科學知識,甚至宗教信仰都與性道德感有關。
(6)貞潔感:在社會中之所以有些青少年對性行為采取放縱態度,除了以上若幹調節手段的缺失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調節手段,即貞潔感。提到貞潔,我們會想到封建社會禮教對女性的壓抑和束縛,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舊社會對女性貞潔的要求,其標誌是以處女膜的破裂為標誌。一般說,女性對自己的貞潔多是重視的,性貞潔感成為女性最高的道德標準。現代有些女子的貞潔感有所降低,甚至完全忽視,結果導致性自由、性解放的混亂局麵。同時,貞潔感不能隻針對女性,對男子同樣有貞潔問題。有的男子自己可以胡搞亂搞,卻對愛人苛求貞潔,這實際是把女方當做自己的奴仆和工具,毫無道德可言。在人們戀愛過程中,貞潔感這種道德調節手段相當重要,如果失去貞潔感,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必將自食其苦果,後悔莫及。至於有些毫無貞潔感約束的男男女女,他們的行為造成了社會兩性關係的混亂和性行為的變異失調,是極為不道德的。
十一、培養正確的性觀念
人的生殖器官一旦成熟,性的問題就迎麵而來,直至衰老,它將伴隨著人們度過漫長的一生。兩性問題不但對個人,而且對家庭、社會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必須在早期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以培養中學生正確的性觀念。
1.正確的性觀念
(1)性問題並不神秘:性問題既不是神秘的,也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正常的性生活絕不是下流的,而是人人都需要,也都得經曆的事。人如果不結婚生育,人類就要滅絕,隻有通過繁衍,人類才能不斷發展完善。
(2)人類生理發展的必然:進入青春期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係列重大的變化,女性產生卵子,來月經;男性產生精子,有時遺精。第二性征越來越明顯,男女性特征日趨完善,心理上發生微妙及敏感變化,並且性意識產生,使男女產生向往、追求異性的欲望。長大成人後,通過異性間接觸、熟悉、喜歡而深化到戀愛最終結婚。這是人類生理發展的必然。
(3)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美滿的婚姻不但能使人滿足生理上的需要,而且可以變成事業上的動力,對人的身心健康,長壽都大有益處。獨身能使人產生病態心理,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使人的壽命縮短。
(4)維護愛的純潔:縱欲、淫蕩、朝三暮四、玩弄異性感情都是社會道德所不允許的,對雙方身體都有傷害。所以,進人青春期的中學生,務必珍惜愛的權利,維護愛的純潔,樹立正確的性觀念。
2·健康性意識的培養 中學生健康的性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怎樣培養中學生健康的性意識呢?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由於不可避免地接受了種種性信號,導致中學生早戀現象明顯增多。如何幫助中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心理學家的研究和實踐表明,青春期健康的性觀念培養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手段,即培養中學生在外界性刺激和自身性衝突之間的自我調節和控製能力,進而促進正常的性發育,使中學生健康成長。
(1)創造一個健康、寬鬆的男女交往環境:異性交往與友誼不僅是中學生成長的需要,而且是完善人格的需要。有些中學生對異性十分敏感,在異性麵前臉紅心跳,舉止失態或想人非非。要消除這種性緊張,就必須在男女交往中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環境,在日常生活中積累適度的性刺激,將有助於培養中學生較強的調適能力。擴大交往範圍,與更多的同學進行交往,積極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與異性朋友保持良好的友誼。
(2)加強情感的誘導和性文明的訓練:人的情感用壓製、禁止的方式是無濟於事的。隻有因勢利導幫助中學生把握青春激情的閘門,才有利於他們形成穩定的心理定勢,保持心理平衡。性萌動往往是性本能的衝動,但它完全可以通過大腦皮質的調節而得到控製。為此,應教育中學生遇到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時,尤須注意克製不適當行為發生,要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也可參加各種有益的社團活動。實踐證明,一個中學生如果生活充實,成才意識強烈,興趣廣泛,性興趣就自然而然地分散或轉移到其他有益健康的方麵。
(3)以學業為重:培養廣泛興趣的同時,要以學業為重,將自己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4)及時學習生理衛生知識:適當學習青春期的生理衛生知識,了解青少年在此時期發育的基本特點,解除好奇心,控製自己的性愛情感與性衝動。
十二、中學生性道德修養
青春期中學生由於神經興奮和抑製的過程很不平衡,興奮過程大於抑製過程。這一時期的情感強烈、敏感,易於衝動。
少數中學生以對異性的傾心愛慕發展成盲目追求刺激,草率交異性朋友,不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做出了一些違背性道德的事情。
要杜絕違背性道德行為的發生,就要加強自尊、自重、自強、自愛的修養,加強自衛訓練。
1.加強自尊修養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尊嚴。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掉自己的人格。應做到不為私利和私欲而向別人卑躬屈膝,放棄原則,絕不允許別人歧視和侮辱自己。
2.加強自重修養 自重就是在處理任何問題時都應該慎重仔細,不能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做事情要有分寸,不輕浮也不輕信。
3.加強自強、自愛修養 自強、自愛就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價值,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珍惜青春,奮發向上。
4.增強自衛意識對於青春期女孩來說,必須增強自衛訓練,學會保護自己,提高外界對自身不同形式侵害的識別和自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