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伐金大任交木華黎(3 / 3)

木華黎所屬的劄剌亦兒氏族,早在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時代就被征服,成為蒙古部的世襲部落奴隸。長期以來,他們為主人服役,有的人逐漸家資富饒,成了“伯顏”(富翁)。術華黎的祖父帖列格禿就是這樣一個人,主兒勤被消滅後,他帶著三個兒子古溫兀阿、赤剌溫孩亦赤、者卜客,古溫兀阿帶著他的兩個兒子木華黎、不合,赤剌溫孩亦赤帶著他的兩個兒子統格、合失,來到成吉思汗這裏。古溫兀阿對成吉思汗說:“我讓這兩個兒子,給你固守黃金的大門,如果離開了你的黃金大門,便斷送他們的性命,給你謹守寬廣的大門,如果離開了你的寬廣大門,便挖出他們的心!”從那以後,木華黎就跟隨成吉思汗征戰疆場。他跟隨成吉思汗浴血奮戰,從蒙古草原直到中原戰場,或是輔佐大汗,運籌帷幄,或獨率一軍,獨當一麵,都能夠謀則有功戰則必勝。他的位置與作用,已成為成吉思汗的副帥和助手,猶如左膀右臂一般,不嗬缺失。等到成吉思汗委以重任的時候,木華黎的威名也在蒙古草原上如雷貫耳了。

自戰以來,蒙古政權隻封同姓兄弟子侄為王,異姓功臣隻封為千戶或萬戶,絕對不能被封為宗王爵位。木華黎被破格封為國王,不僅表明成吉思汗對他的信任,而且表明他所擔負使命的重要性。成吉思汗用人智謀超群,他任命木華黎為中原之王,就是要利用木華黎具有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完成統一中原的大任。

蒙古所謂的“國王”封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一國之主,隻是爵位,並沒有國土。成吉思汗剛剛起步的時候,曾派木華黎到全國邊境地區,並沒有名號。當時,女真諸部為了表示對木華黎的尊敬,稱他為“國王”。成吉思汗聽說這件事後非常高興,他不但沒有像中原帝王一樣懷疑木華黎有反叛之心,而是認為這個稱號是個幸福征兆。成吉思汗順水推舟,封木華黎為“國王”,又在前麵加“太師”稱號,把對金園戰爭的大權全部授予木華黎,凡攻金戰爭中的一切事宜,不需請示報告,皆可自行由太師決策處理。為了體現出木華黎有充分的指揮、生殺大權,加重他的權威,成吉思汗還特地製九尾白旄纛大旗賜給他,並告訴諸將:“憑此麵大旗,如朕親臨,軍中所有將士,一律聽令,如有違拗,可以先斬後奏。”這樣的安排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對木華黎的倚重,如同中原帝王授予大臣尚方寶劍一樣,賜下了生殺予奪的大權。正因為如此,金朝人把木華黎稱之為“權皇帝”,“權”是“代理”的意思,成吉思汗不在,術華黎就成了代理皇帝。

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國王時,共撥給他軍隊約10餘人,把燕京、西京(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的地方交給他統治。但是,蒙古軍的主力卻被成吉思汗帶走了,木華黎分得的蒙古精銳騎兵僅有15000人,軍隊的大部分是由契丹人、女真人和漢人組成,作戰能力遠遠低於蒙古騎兵。因此,木華黎的政治地位雖然如此崇高,成吉思汗留給他統率的南征軍,卻不是他原來統率的左路軍,也不是蒙古軍隊的精銳,而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偏師。

經過精心安排,木華黎根據戰事需要,從蒙古騎兵中抽出一部分人馬,加上弘吉刺、劄剌兒等其他蒙古部落的軍隊,組建了探馬赤軍,充當征金的前鋒。“探馬”的意思,在漢語中是指揮軍隊中的偵察特務人員,而在蒙古語中,“赤”的意思是指“人”,“探馬赤軍”指的是打先鋒的軍隊,它是以汪古、弘吉剌、劄刺兒等五部蒙古軍隊為核心,由笑匿歹、闊闊不花、孛羅、怯烈台等幾名將領指揮的一支雜牌人馬。當時,金國雖然受到了沉重打擊,但是仍有大軍幾十萬人。從數量上看,蒙軍仍處於絕對劣勢,術華黎要打敗金軍需要付出極大努力;從質量來看,金軍供應充足,久經沙場,而蒙軍卻似“烏合之眾”。成吉思汗給木華黎戴上了高帽子,是有良苦用心的,他就是要木華黎用這一支偏師,去消滅勁敵。

木華黎要依靠這樣一支軍隊,去完成成吉思汗交給他的任務:召集豪傑,勘定未下城邑。成吉思汗不僅將征服地的百姓托付給他,讓他保護他們,而且囑托他盡可能地將尚未歸服的人民征服。為了迅速征服中原,穩定中原,木華黎於是逐步放棄改變屠殺抄掠和占而複撒的做法,力圖長期占領和統治中原地區。為此,他大力收附漢族地主武裝勢力,並注意招民耕種,恢複農業生產,收服人心。

蒙古在剛開始伐金的時候,鐵騎所到之處,殺掠十分嚴重,撤軍時,金帛、子女、牛羊馬畜,統統席卷一空,“屋廬焚毀,城郭丘墟”。敗逃的金兵也大肆搶掠,殘害百姓。兵荒馬亂之際,盜賊蜂起,不斷騷擾地方。在初期對蒙古作戰失利以後,金國為了避開蒙古軍隊的鋒芒。於1214年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此後,黃河以北的原金國統治區,金圖不能有效控製,地方政權癱瘓,而蒙古軍隊也未牢固占據這些地方。這樣,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處於“蕩然無統”的局麵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