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政治奇才病死途中 大軍西征撞上勁敵(1 / 3)

木華黎接受任務之後,便開始了安撫工作。在混亂之際,留守的金朝將領或地方民眾紛紛組織武裝自保,地方豪強成為各占一方的武裝割據勢力。木華黎原來在長城以北就從事收降安撫工作,收附了一批契丹、女真、漢人的地方武裝首領。現在他再次揮師南下,就更加注意各地的地主武裝勢力。由於戰場廣闊,戰線過長,而手中軍隊義有限,木華黎深知他手中的10萬軍隊隻能駐在戰略要地和用於大的戰役行動,不能分散到幾千裏的廣袤戰線上去。為了建立長久的統治,收攬大量的治理人才,木華黎采取了成吉思汗“招集豪傑,勘定未下城邑”的建議,凡是歸降的漢族地主武裝首領,一概讓他們依舊管轄原有的地盤;金朝官將則維持原職,或者授以更高職位;對於平民百姓,則按照勢力大小授以新職。在蒙強金弱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漢人地主武裝首領歸向木華黎。

蒙古軍隊向來嗜殺成性,木華黎揮師南下了,雖然難免還有殺掠,但漸漸也有了許多變化。投降蒙古的漢族大將史天倪進言:“中原一帶地方大致攻下,但我軍仍奉行抄掠劫殺政策,這不符合王者吊民伐罪的古訓。國王要平定中原,恐這種政策難為天下人接受,不利於我軍從事。”木華黎認為史天倪說得有道理,於是聽從了他的意見,下令禁止擄掠,“敢有剽虜者,以軍法從事”,並將擄獲的老人幼童等都遣返鄉裏,以示蒙古軍隊愛民。1218年,蒙古軍隊攻下太原,術華黎派遣大將鎮守,並令這些將領修葺城市,“不嗜戕殺,恣民耕稼”讓市肆照常進行。從此,他的麾下建立了禁止剽掠的新紀律,“軍中肅然,吏民大悅”,蒙古迅速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

變擄掠戰爭為人主戰爭,表現出了木華黎傑出的政治才能,也展示出了成吉思汗在用人上的慧眼獨具。術華黎的智慧在於他從實際出發,根據戰事發展的具體需要,因地製宜、有針對性地製定政治方略,而不是一味地遵守傳統的策略。這一政治意圖的變化,成吉思汗本人也未能料到。他最初率軍侵入中原,隻是為了進行經濟掠奪,不準備進行長期統治。但木華黎將統治中原作為奮鬥目標,說明他具有高出常人的政治膽識和首創精神,也顯示了他罕見的氣魄與胸懷。收買人心勝於戰勝百萬雄師,金朝為此深感恐慌。

木華黎的穩紮穩打,步步緊逼,使金國無力以對,隻得節節退讓,龜縮退守到黃河南岸。金國皇帝依靠山河之險,北沿黃河兩千餘裏,集中兵力於潼關附近,將主力分為四部分。四路守軍遙相呼應,憑借地理位置的優勢,能進能守,於是形成了蒙金隔黃河對峙的局麵。

木華黎一麵同金軍對峙,一麵尋求新的出路。1220年秋,木華黎一麵留下大軍嚴防潼關金軍,一麵親率少量精銳軍隊進入山東。蒙軍奉行招降政策,剛一進入,金國的山東守將嚴實就背叛金朝投降於蒙古軍,把他所統領的彰德、恩博等州全部獻給了木華黎。嚴實的投降,使蒙古不戰而取得大片領土,攻略金國的力量由此大大加強,此外,嚴實的投降還瓦解了金國的軍心,木華黎為了進一步瓦解敵軍,拜嚴實為光祿大夫,行尚書事,吸引金國將領投降蒙古。此後不久,木華黎在黃陵崗殲滅金軍10萬餘人,聲威大震,不少金將和地主武裝見蒙古強大,又善待投降之人,紛紛投靠蒙古。

為了同木華黎抗衡,金國也加強了對地主武裝的招納政策,這加速北方地主階級的分化,造成了中原地區數十年的紛爭。由於蒙軍大力支援各地降蒙武裝,在關鍵時候,木華黎又親率大軍支援,使得降蒙武裝能守能攻,進退無憂,很自然地就把蒙軍作為強大靠山。而且,木華黎十分尊重地主武裝,采用漢人的傳統政策,任用一些漢族知識分子從事恢複經濟和社會工作,從而穩定了被占地區,使這些地域內的政治、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相反,降附的金國地主武裝既沒有金軍主力的支援,又缺乏金廷的調度和節製,基本上是孤軍奮戰,無法實現彼此間的通力合作,且內部矛盾重重,摩擦不斷,金國逐漸在這場鬥爭中處於了下風。

在/華黎的進攻下,金的州縣地方政權普遍瓦解。1218年,平陽失守後,金在黃河以北不再設置統一的軍政機構。金廷聽說木華黎以太原為中心,“為久駐之基”,便采取向地方將領和豪強地主授予高銜的措施,支持他們各保一方“統眾守土”、恢複失地。為了扭轉戰局,金國行動迅速,在一個月之間封九個地方地主為“公”,且都兼任地方宜撫使。為了使這些豪強地主能夠忠於朝廷,金國賜給他們“宣力忠臣”的稱號,並明確表示除已劃定所管州縣外,如果能收複鄰近州縣,也歸他們管屬,鼓勵他們進攻蒙軍。但是,金國冊封的這些“公”實力有限,彼此叉互相不統攝,在同蒙古方麵周旋一陣以後,不是被蒙軍執殺,就是向蒙軍投降。在這些人中,金國最為器重的是實力最強的武仙,並讓他鎮守重鎮真定。蒙軍集中力量爭奪真定,雙方經過反複爭奪,武仙依據蒙金雙方的實力變化而騎牆不定,他先投降蒙古,又投降金國,最後在蒙古軍隊討伐下,不得不逃奔汴京,放棄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