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變化不僅針對國內手機品牌,也包括外資手機品牌。事實上,那些國際上數一數二的外資手機品牌的生存環境也同樣艱難,利潤也在下降。這些品牌已經將生產基地移到中國國內的長三角或者珠三角。
可以說,手機行業目前的競爭比前幾年的彩電業還要慘烈,彩電業用了7~8年完成的路,手機隻用了2~3年就走完了。
國產手機將迎來真正的“冬天”。那些沒有意識或者沒有能力提前改變競爭模式的企業,是很難捱過這一關的。目前,中國手機市場正在麵臨整合。在這段整合期中,一些小的品牌,一些沒規模、沒技術、缺少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誰健康,走得穩健,誰就走到最後,急功近利必吃大虧。國產手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外資品牌贏在“有備而戰”
在2004年這一輪行業大洗牌中,外資品牌的準備顯然要比國產品牌的準備更充足。
以前,國產手機主要依靠渠道“前輪驅動”的競爭模式去競爭。製造成本低、在渠道上深耕細作是國產品牌的最大優勢。但目前幾大國際品牌基本上將其生產製造基地搬到了中國,或者委托中國大陸廠家、台灣地區廠家貼牌生產,生產製造成本與國產品牌已無明顯差距。另外,外資品牌近兩三年也在潛心學習本土品牌的銷售模式,逐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區域代理與國代、省地混合銷售體係,補齊兩塊“短板”後,外資品牌就有了反擊的武器。
反觀之下,國內手機產業卻在不停地重複過去的老路,這是手機企業競爭與彩電競爭驚人相似的地方。連續經曆了5年的黃金周期之後,整個手機行業還在樂觀地強調規模,忽視了其他競爭要素。相當一部分企業在技術研發、供應鏈建設方麵未下苦功,“短板”反而更加突出,在外資品牌價格下調而新品又不斷加速推出的攻勢下,部分企業出現“領地失守”也就很自然了。
但對此我們也不能過分悲觀,因為國產品牌會調整進步得更快。就像今天的彩電業一樣,未來世界手機的製造中心也一定會在中國,中國的手機業將直接影響世界手機業的價格和競爭格局。
供應鏈體係的競爭
許多人都把能不能造芯片視為手機企業是否擁有核心競爭力,這是片麵的看法。為什麼一定要先自己製造芯片?為什麼所有的元器件都要自己造?這樣做有必要嗎?
實際上,無論國產品牌還是外資品牌,芯片等核心部件都是由國際知名的幾個廠家供貨。即便是外資品牌,也並不是每個手機廠商都有自己的芯片。芯片能自己配套,並全部完成硬軟件研發生產的沒有幾家。
前些年,我們是受製於人,人家賣給你芯片,不但價格高,還提出很多苛刻的要求,這裏不能動,那裏不能動。現在已經不同了。從全球市場來看,歐美、日韓、台灣等芯片廠家不僅一次性投入巨大,而且它們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慘烈。因此對於強勢的終端品牌商,它們已經非常樂意積極配合提供個性化和差異化的設計及服務。
再說,芯片還有個軟件問題,軟件在手機中占的份量很重,國內並不弱。在利用國際市場整合有關資源方麵,中國好的企業已經掌握了主動權。在一個產業鏈條當中,我們應該首先做強做大屬於自己的那一環,在此行業中成為龍頭、整合者,隻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擁有優勢。同時,技術不能孤立地看,企業之間最終比較的是整體競爭力。目前手機行業的競爭是一個供應鏈體係的競爭。
國產手機企業將會出現整合後的效應:熬過這個臨界點,並在品牌打造、技術研發、銷售模式創新、供應鏈條建設等方麵實現突破的企業,將成為第一集團軍;在銷售模式整合上有所創新,且供應鏈、防範跌價能力提升、生產能力比較強的將成為第二集團軍;至於隻有生產能力和OEM能力的,則被劃入第三集團軍,麵臨被整合和被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