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洋手機不一定牛(2)(3 / 3)

國產手機不要學日係手機

日係手機 索尼愛立信 NEC 鬆下 諾基亞

根據諾盛的統計數據,2005年,日係手機的市場份額繼續維持低迷狀態,隻能算半個日本廠商的索尼愛立信排名最高,位居第6位,但是份額也隻有4.1%,遠遠落後於排名前三位的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而且,從細分市場和區域市場來看,索尼愛立信的影響力僅限於音樂手機市場和大城市的時尚人群用戶,品牌的整體影響力仍有待提高。其他日係手機廠商排名均在10名之外:NEC的市場份額為2.1%,名列第12位;鬆下的市場份額為1.0%,名列第18位;三菱、京瓷、三洋的市場份額更少,均不到1%。

日係手機失利有因

日本廠商經營不佳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四條。在中國手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每一條都可以造成致命傷。

體製僵化,本地化不足。在本地化方麵,日本手機廠商遠遠落後於歐美廠商。除了索尼愛立信和NEC之外,日係手機廠商的高層管理人員幾乎全部是日本人,對於中國市場的了解有限,而且其中國公司自主決策的餘地很小,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

產品單一,新品推出速度慢。日係手機的種類往往比較單一,研發中心多設在日本而不是中國,新品推出的速度較慢,而且得不到消費者青睞。以三菱為例,2001年三菱數源成立,5年來其發布的手機合計隻有25款。日係手機廠商的新品推出速度完全無法同諾基亞、三星等領先廠商相比,甚至落後於國產廠商,例如聯想和夏新。

定價偏高,缺乏競爭力。日係手機廠商習慣於本土運營商補貼的運營模式,對於價格的敏感度不高,加之自身生產和管理的成本較高,使得日係手機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力。諾盛通過研究發現,在中國市場,激烈的競爭使得手機利潤率迅速下降,1500元以下的低端手機需求量最大,而日係手機由於定位和價格偏高,難以在中低端市場有所作為;由於外觀設計和新功能開發缺乏變化,也難以在高端手機的競爭中獲得優勢。

固步自封,缺乏渠道支持。伴隨著中國消費者觀念的變化,手機廠商的競爭逐漸轉向渠道的競爭。不論是2003年國內廠商占據半壁江山,還是諾基亞2004年以後的一枝獨秀,都是得益於成功的渠道改革。在直供和渠道下沉大興其道的今天,日係手機廠商的渠道大多沿襲傳統模式,缺乏渠道的有力支持,這使得日係手機廠商的產品更加不具備競爭力。

如果日本手機廠商未來不能及時調整中國市場的運營策略,是很難扭轉落後局麵的,其他廠商很有可能重蹈東芝、三菱退出中國市場的覆轍。

國產手機品牌的前車之鑒

國產手機自2004年遭遇元器件短缺的危機以後,整體市場份額一直下滑,主要廠商也相繼出現了較大虧損。日係手機的失利值得國內廠商警惕。

技術並非唯一的競爭力。單純依靠技術領先並不能取得市場優勢,日係手機廠商就是典型的例子。盡管日係手機廠商的技術和創新力都很強,但是在市場開拓方麵表現不佳,僅僅依靠技術很難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立足。隻有適應市場的變化,根據市場需求把技術轉化為產品,才有可能把技術優勢轉變為品牌優勢。這一點,對於走技術路線的中興、華為等新興手機廠商特別重要。

份額領先並不能保證盈利。2005年,國產品牌排名靠前的波導、夏新、TCL、康佳的手機業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或者遇到困難。無獨有偶,在日本本土銷量最大的兩家廠商NEC和鬆下的手機業務在2004~2005財年也都出現了較大虧損。這充分說明,伴隨著手機市場競爭的深入,單純追求市場份額已經無法確保廠商盈利。諾盛分析師認為,未來手機市場的競爭將轉向精細化競爭,國產品牌可以依托其比較競爭優勢,在細分市場或者區域市場取得優勢。

重視同移動運營商合作。3G牌照發放以後,同運營商合作,大規模提供定製3G手機,將成為廠商主要的銷售形式。NEC和索尼愛立信都非常積極地參與中國移動的定製手機,中國移動成為其手機銷售的重要渠道。以中興、海信為代表的國產廠商之所以能夠在CDMA市場占有穩定的市場份額甚至有所上升,也主要得益於同中國聯通的密切合作。

由於中國的市場規模和潛力都很大,國內廠商並非完全沒有機會。隻要國內廠商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搞差異化競爭,不是盲目追求份額,而是切實做好占領細分市場的工作,同時積極參與移動運營商的手機定製,仍有希望在同國際品牌的競爭中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