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快就是快”,要“快就是慢”
案例:孫宏斌與王石的賽跑
“慢”法則1:誠信的力量
“慢”法則2:“10年法則”
“慢”法則3:團結力量大
向鬼穀子學習個人品牌之道
不能“快就是快”,要“快就是慢”
舊規則:快就是快
新規則:快就是慢
2006年6月22日,一次奇特的拍賣在eBay上如火如荼地進行。這次要拍賣的是“巴菲特午餐約會”——從2000年開始,“股神”巴菲特就開始對全世界範圍拍賣與他共進午餐權的權利。2005年,“巴菲特午餐約會”的價格為35.11萬美元。
這場以2.5萬美元起價的拍賣吸引了全球的眼光。這次競標從6月22日開始至6月30日晚7時結束,共有5名競標者出價29次競標。最後的競標者是以“fastisslow”為網名的段永平。
身為步步高公司董事長的段永平,現在的主要身份是“獨立投資者”,大部分時間在美國,人稱“段菲特”。
“Fast is Slow”是巴菲特的理論。後來,在第一財經的節目中,《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問起這個名字的由來。
秦朔問:“你這次參加競標的時候,你的那個名字叫‘fast is slow’,快就是慢。你用這個名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段永平說:
“什麼叫快的又是慢的?快就是慢。它其實就是欲速而不達。它原意是“too fast is slow”。就是說呢,太快了就等於慢了。這個呢例子很簡單,開車,你說開的快好,還是開的慢好?你太快了,你肯定就要出問題。我們做企業也好,做投資也好,你是每天、每時、每分,你都在開車,所以快是沒有意義的。你隻要合理的速度,你隻要能夠駕馭的速度去開。那我做企業,這麼多年我們用的是這樣的原則,我做投資也是這樣。所以,最重要你能夠駕馭你的這輛車,你的路況,你自己的精神狀況,有很多種因素,而不是去盲目的追求別有快。”
巴菲特的Fast is Slow (快就是慢)主要看幾個指標:在企業層麵,要看企業是否簡單易於理解;在經營方麵,要看管理層是否理性,對股東是否坦白;在財務層麵,注重權益回報而不是每股收益;在市場原則上,要看企業的實質價值如何。
段永平的Fast is Slow (快就是慢)則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一個是“本分”,段永平經常在公司內部說,“做企業最根本的東西,就是本分。企業不要什麼錢都賺,不要什麼事情都做,這就是本分。” 企業的本分首先是企業家的本分,這是企業家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本分體現著企業家的道德風範,有自己的原則。有些生意哪怕最賺錢,如果違背做企業的原則,那就不應也不能去做,否則內心會受到道德的拷問,客觀上也會破壞自己的形象,給企業將來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段永平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敢為天下後”。“咱們實力本來就不強,很難跟世界級的大公司相比,因此,先看國外大企業做什麼產品,而且要看它什麼產品好賣,然後再做什麼,這樣成功的機率要大得多。先與後是相對的,這隻是競爭的開始。”
1992年底,在深圳國土局的一次房地產沙龍上,王石也提出了自己的“快就是慢”法則:萬科超過25%的利潤不做。
王石解釋道:“現在隻要手中有一塊地,半年還沒開發,地價就漲了一倍。低於40%的利潤不做的說法由此而來。但這正常嗎?現在的房地產火爆同80年代的貿易何其相似。如果任由下去,一旦市場逆轉,利潤空間變窄,你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