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有迷信的一麵,也有科學的一麵,要汲取其合理內核,分析風水學中關於選址、朝向、布局及建築環境等對住宅設計的影響,建築美好家園。
風水學即“藏風得水說”,古代經典著作《葬書》解釋說:“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謂之風水”。古人又叫“堪輿”。堪指高處,即天道;輿指低處,即地道。風水總的來說是為活人住的陽宅和死人住的陰宅擇地、選址的一種方法。風水學伴隨我國傳統建築兩千餘載。講求風水,即建築環境要符合風水要求,如風向水流的地勢等,這重要反映在古代皇帝陵墓的建築上。這種把人工改造和地形選擇利用相結合,以綜合地構成一種特定的環境,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大特色。“風水熱”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歐美各國及港澳地區興起,有許多人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在中國風水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建築環境學。
風水學的核心是探求建築的選址、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的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係的一種學問,其範圍包括住宅、宮室、寺廟、村落、城鎮諸方麵。
住宅的選址與生活環境
中國古代風水學中包含許多選擇和利用地形的構造理想環境的科學內容,這些理論講究精神團聚,藏而不散,不衝冒四麵之風,有屈曲紓緩的流水。比如三代之時卜宅擇其地形之善者無非一要土厚水流,二要負陰抱陽,然而因為土厚之地,水尤重於其它,所以古代大自城市的興起,小至民宅建設,無不與環境,特別是與水有關,如遇禁忌之處,則有補求之方。人們在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長期觀察中,逐漸認識到各種類型的地形地貌等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總結出一套人與自然相適應而協調發展的經驗。在實踐中,這些經驗指導著人們選取良好的地理環境和改善不良的環境未營宅立邑,為人們創造和獲得富裕生活奠定了客觀物質條件,所以國人素有“風水寶地”和“人傑地靈”之說。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則會促進人的健康以及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子孫昌盛”在合情合理之中。譬如明代時的江南地區,繼承和發展了宋代的經濟繁榮,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觀,豐厚濕潤的水土氣候條件等,孕育了眾多的文人誌士。明代的二百多名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現了“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繁榮景象,這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社會因素外,肯定還與江南美麗的自然環境有關。
除了基址的選擇外,風水學還重視住宅周圍的環境布局與住宅內的空間構成。認為住宅四周應有“四靈”,即宅左有流水(謂青龍);右有長道(謂白虎);前有水池(謂朱雀);後靠丘陵(謂玄武),此為最佳宅地。至於室內空間,明堂應寬敞,廳堂門廡應先定位,東廂西塾要對稱協調。的確,在建築外部空間設計及環境景觀規劃上,中國的城市、宮殿、寺觀、陵寢、住宅、園林等建築在風水理論的指導下,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現代科學也證實了風水學所要求的生態環境,關係人類的生存與健康。人類生活在自然界,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重視住宅“風水”,創造優美宜人的人工生態環境,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作用。比如,居住區應為居民創造賞心悅目的景觀,廣植樹木、花草、造山理水,結合地形營造自然式景觀,創造富有情趣的生態居住環境。小鳥的歡唱和棲息,綠色花園中的小橋曲徑,使人們仿佛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由於我國各地氣候冷暖、幹濕、雨旱、大風、沙暴等都有很大差異。因此,房屋建築就要適應當地氣候並盡可能地改善不利氣候條件,創造舒適的室內工作和生活環境。比如,炎熱地區需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寒冷地區需要采暖、防寒、保溫……;沿海地區要防台風、潮濕、積水……;西北地區要防風沙;高原地區則要盡量避免強烈的日照和改善幹燥的氣候(小範圍內)等,這些是宏觀選址要考慮的,但還要注重具體地點的氣候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處理,科學地選擇和改善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居住環境。